母丁香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烧尾宴五十八道美味佳肴,见证舌尖上的大
TUhjnbcbe - 2023/3/19 18:52:00
初期白癜风能不能治好 http://pf.39.net/bdfyy/zqbdf/181213/6712021.html

毛主席曾说过,一个中药,一个中国菜,这将是中国对世界的两大贡献。中国菜首推宴席菜,而说起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宴席,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清朝的“满汉全席”。事实上,在唐代还有一种宴席,仅流传下来的菜品名字就有五十八道,对比满汉全席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就是著名的“烧尾宴”。

唐中宗景龙三年(年),兵部尚书韦巨源升任尚书令左仆射。

依照当时的惯例,朝廷大员晋升,都要举办一场宴会,以表达对皇帝和朝廷恩典的感激之情。《旧唐书·苏瑰传》记载:“公卿大臣初拜官者,例许献食,名日烧尾”。

因此,这场宴席有了一个很独特的名字——烧尾宴。

唐代的《宴饮图》,cmXcm,年西安长安县韦氏家族墓揭取。图正中是一长方形低案,放杯、碟、盘等餐具、酒具,中间盘中盛有食物。图/网络

关于韦巨源这场宴会的具体细节,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

但是宴会之后,韦巨源本人将“烧尾宴”的菜名、用料以及简要的烹饪方法,大致都记录了下来。

又过了二百多年,这份食谱被一个名叫陶毂的人抄录在了他所写的《清异录》中,成为唐代有关烧尾宴食谱的记载中,唯一留存下来的珍贵资料。后人将这份珍贵的食谱称为《韦巨源食谱》或者《韦巨源烧尾宴食单》。

一、唐朝的满汉全席

陶毂在《清异录》中写道:“韦巨源拜尚书令,上烧尾食,其家故书中尚有食帐,今择奇异者略记。”在这份所谓的“食帐”中,韦巨源一口气罗列出了烧尾宴上的58道美食,并且在每道菜品的后面还简单标注有用料及烹饪方法。

烧尾宴食谱

(1)单笼金乳酥(是饼,但用独隔通笼,欲气隔)

(2)曼陀样夹饼(公厅炉)

(3)巨胜奴(酥蜜寒具)

(4)贵妃红(加味红酥)

(5)婆罗门轻高面(笼蒸)

(6)御*王母饭(遍镂印脂盖饭面,装杂)

(7)七返膏(七卷作四花,恐是糕子)

(8)金铃炙(酥搅印脂,取真)

(9)御*王母饭(遍缕印脂盖饭面,装杂味)

(10)通花软牛肠(胎用羊膏髓)

(11)光明虾炙(生虾可用)

(12)生进二十四气馄饨(花形馅料各异,凡二十四种)

(13)生进鸭花汤饼(厨典入内下汤)、同心生结脯(先结后风干)

(14)见风消(油浴饼)

(15)金银夹花平截(剔蟹细碎卷)

(16)火燄盏(上言花,下言体)

(17)冷蟾儿羹(冷蛤蜊)

(18)唐安餤(斗花)

(19)水晶龙凤糕(枣米蒸,方破见花,乃进)

(20)双拌方破饼(饼料花角)

(21)玉露团(雕酥)

(22)汉宫棋(二钱能,印花煮)

(23)长生粥(进料)

(24)天花饆饠(九炼香)

(25)赐绯含香糭子(蜜淋)

(26)甜雪(蜜爁太例面)

(27)八方寒食饼(用木范)

(28)素蒸音声部(面蒸,象蓬莱仙人,凡七十事)

(29)白龙臛(治鳜肉)

(30)金粟平(鱼子)

(31)凤凰胎(杂治鱼白)

(32)羊皮花丝(长及尺)

(33)逡巡酱(鱼羊体)

(34)乳酿鱼(完进)

(35)丁子香淋脍(腊别)

(36)葱醋鸡(入笼)

(37)吴兴连带鲊(不发缸)

(38)西江料(蒸彘肩屑)

(39)红羊枝杖(蹄上裁一羊,得四事)

(40)升平炙(治羊鹿舌,拌三百数)

(41)八仙盘(剔鹅作八副)

(42)雪婴儿(治蛙豆荚贴)

(43)仙人脔(乳沦鸡)

(44)小天酥(鹿、鸡、糁拌)

(45)分装蒸腊熊(存白)

(46)卯羮(纯兔)

(47)青凉臛碎(封狸肉夹脂)

(48)箸头春(炙活鹑子)

(49)暖寒花酿驴蒸(耿烂)

(50)水炼犊(炙尽火力)

(51)五生盘(羊、豕、牛、熊、鹿并细治)

(52)格食(羊肉、肠、臓缠豆荚各别)

(53)过门香(薄治群物,入沸油烹)

(54)缠花云梦肉(卷镇)

(55)红罗飣(膋血)

(56)遍地锦装鳖(羊脂鸭卵脂副)

(57)蕃体间缕宝相肝(盘七升)

(58)汤浴绣丸(肉糜治隐卵花)

唐代宴会图图/网络

这份烧尾宴食谱代表了当时最高的烹饪水平,堪称“舌尖上的大唐盛世”。虽然这份食谱并不完整,而且记载简略,但是依然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

1、菜品种类

烧尾宴流传下来的这58道菜,大致可以分为糕点类和菜肴类两种。其中糕点类二十多种,菜肴类有三十多种,饭、粥、点心、脯、鲊、酱、菜肴、羹汤等,无一不备。

糕点类的菜品,比如“贵妃红”,是一种多口味的红色酥点。“玉露团”即奶酥雕花。“七返膏”是用面粉或米粉蒸成的花糕。“单笼金乳酥”是一种蒸饼类面食,用料中加乳脂,出笼后色泽金*,酥香可口。

“见风消”,是一种皮薄酥脆的油炸饼,和今天陕西的传统特色小吃“泡泡油糕”很像。

泡泡油糕是用加入猪油的面粉做成烫面后,包裹着用白砂糖、*桂酱、玫瑰酱、核桃仁、熟面粉拌成的馅儿,放入油锅中不断旋转煎炸,糕面出现薄如蝉翼、白如霜雪的一层泡,似乎见风即消,捞出后趁热食用,入口即化,松软绵润,芬芳醇香。

泡泡油糕图/网络

再比如,“水晶龙凤糕”,是糯米为主料、红枣为辅料蒸制而成的一种点心,要蒸到米破爆花、枣馅外露,糕亮如水晶一般时为止,上面再用枣泥做*凤状的图案即可食用。

非常类似于现在陕西人早餐爱吃的一种美食——甑糕。

甑糕图/网络

菜肴类的菜品,比如“葱醋鸡”,是把鸡蒸熟后调以葱和醋。“八仙盘”,是剔鹅肉而成的凉盘。“仙人脔”,用羊奶烧制整只鸡。“五生盘”,是由羊、猪、牛、熊、鹿五种家畜和野生动物的肉精制而成的拼盘。

八仙盘图/网络

再比如“乳酿鱼”,是用羊奶烧整条鱼。在此基础上,后来还发展出了一道经典陕菜——奶汤锅子鱼。

复原的乳酿鱼图/网络

这道菜将刺少肉多的鱼斜刀切成瓦片状后油煎入味,再加入用鸡、鸭、猪肘、猪骨等多种食材小火慢炖后煨成白色的汤汁里,原本蜷缩紧实的鱼肉在汤汁的滋润下铺展开来,鲜美丰润,细嫩爽滑。

奶汤锅子鱼图/网络

2、食材原料

烧尾宴从食材原料上来看,既有山珍海味,也有家畜飞禽,也可以大致分为素食和肉食两类。

素食原料包括大米、面粉、牛奶、酥油、蜂蜜、蔬菜等。

肉食原料则有鱼、虾、蟹、鳖、鸡、鸭、鹅、猪、牛、羊、鹿、熊、兔、狸、鹤、鹌鹑、青蛙等十七种以上。

素食原料做成的菜品,以“巨胜奴”为例,韦巨源在烧尾宴食谱中对其标注为“酥蜜寒具”。

“酥蜜”指的是酥油和蜂蜜。“寒具”类似于今天的馓子、麻花、油饼之类的油炸食品。由于古人多在寒食节禁烟火时当干粮食用,所以叫寒具,可以保存长达数月之久。

所以,“巨胜奴”就是用蜂蜜、酥油和面粉混合后油炸而成的一种点心。

肉食的话,比如“冷蟾儿羹”,即蛤蜊羹,冷却后凉食。“西江料”是用猪肩部的肉,加上作料清蒸而成。“分装蒸腊熊”是将腌制风干的熊肉或熊掌装盆入锅,蒸熟而成。“雪婴儿”,是把青蛙剥皮去除内脏后,粘裹精豆粉,煎贴而成,因色自如雪,形似婴儿,所以叫雪婴儿。

雪婴儿图/网络蛤蜊羹图/网络

3、烹饪技艺

烧尾宴的制作技艺,以蒸、炸、烤、烹、煮为主,而且多是提前加工好的半成品,宴席当日只要略加烹调即可上桌食用。

这里面有很多的烹饪方法现在也很流行,只是名字不同罢了。

比如“御*王母饭”,是用粟米精制而成的*米饭,将肉类与各种食材佐料做成的“杂味”浇在上面,非常像于今天的盖浇饭或者褒仔饭。

煲仔饭图/网络

再比如,以下几种美食均烤制而成,类似于今天的烧烤。

“金铃炙”,是在原料中加酥油,烤成金铃形状。“光明虾炙”,是把活虾放在火上烧烤。“升平炙”,是用羊舌搭配鹿舌烧烤后拌食。“箸头春”是烤活鹌鹑。

而“水炼犊”则是清炖整只小牛,要求“炙尽火力”,即火候要到家,把牛肉炖烂。

“暖寒花酿驴蒸”是用酒及其它作料浸泡驴肉,然后上笼蒸,要求火候一定要到家,把肉蒸烂。

此外,很多菜做工复杂,工艺极为讲究。

比如“素蒸音声部”,是由素菜和蒸面做成的70件像蓬莱仙子的各色乐工和歌舞女伎组成。“音声部”,指的是音乐,可见这件这道菜是一种表现大型乐舞场面的面塑工艺食品,主要是用来观赏和装饰场面的。

还有这道“生进二十四气馄饨”,取二十四节气,花形、馅料各异的二十四种口味的馄饨。

唐代并无馄饨和饺子的明确区分,凡是薄面裹馅的食物统称为“馄饨”。北齐时的颜子推也曾著书曰:“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年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中曾出土了类似饺子的食品。

所以烧尾宴中提到的这二十四种馄饨,很可能就是不同样式和馅料的24种饺子。

年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中出土的饺子和面点图/网络

在继承烧尾宴食谱中“生进二十四气馄饨”的基础上,西安饺子宴和仿唐菜点、牛羊肉泡馍一道,已经成为“西安饮食三绝”之一,尤以德发长的饺子宴最为著名,目前已经开发出了多个品种的饺子。

德发长的饺子宴图/网络

二、烧尾宴,烧的什么尾?

“烧尾宴”这个独特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宋代的孔平仲在《孔氏谈苑》中记载:

士人初登第,必展欢宴,谓之烧尾。说者云,虎化为人,惟尾不化,须为烧去,乃得成人。又说新羊入群,诸羊抵触,不相亲附,烧其尾乃定。又说鱼跃龙门,化龙时,必须雷电为烧其尾乃化。

从中可以看出,烧尾宴除了是官员晋升进献皇帝的答谢宴之外,也是当时学子登第或者升迁时的贺宴。

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也记载:

士子初登荣进或迁除,朋僚慰贺,必盛置酒馔音乐,以展欢宴,谓之烧尾。

此外,这段记载还对“烧尾”一词的来源,提供了三种说法:

一是,老虎变人,但是尾巴还在,只有把尾巴烧掉,老虎才能真正变为人。

二是,新羊入群,其它羊欺生,会不断欺负新羊,只有把新羊的尾巴烧掉,新羊才能融入羊群。

三是,鲤鱼跃龙门时,只有雷火将其尾巴烧掉,才能化身为龙。

五代十国时期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局部)图/网络

不管烧掉的是虎尾、羊尾还是鱼尾,都属于民间传说。只是后来这些传说和当时的饮食文化、科举文化、官场文化结合在了一起,逐渐演化成一种用于协调人际关系的“烧尾宴”。

朝中官员晋升举办烧尾宴,名义上是对皇帝和朝廷恩典的答谢;新科士子登第举办烧尾宴,有鲤鱼跃龙门后脱胎换骨、前程远大的美好意愿。

举办烧尾宴的背后,还是一种展现官员或者士子自身慷慨大方的重要手段。

而这最终导致了烧尾宴的消亡。

三、烧尾宴为什么不办了?

事实上,唐太宗贞观年间就有人提到了烧尾宴,但是烧尾宴的盛行则主要是在唐中宗景龙年间(-年)。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记载:

贞观中,太宗尝问朱子奢烧尾事,子奢以烧羊事对。中宗时,兵部尚书韦嗣立新入三品,户部侍郎赵彦昭假金紫,吏部侍郎崔湜复旧官,上命‘烧尾’,令于兴庆池设食。至时,敕卫尉陈设,尚书省诸司,各具采舟游胜,飞楼结舰,光夺霞日。上与侍臣亲贲临焉。

唐朝的美食图/网络

盛行一时的烧尾宴,因为太过奢华,加之互相攀比,形成了奢靡浪费之风,遭到了很多有识之士的反对。

据《旧唐书·苏瑰传》记载,唐中宗景龙三年(年)九月,苏瑰官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进封许国公,按照当时的惯例,应该向皇帝进献烧尾宴。

但是苏瑰却没有进献。在宫中的一次宴会上,将作大匠宗晋卿嘲讽苏瑰说:

拜仆射竟不烧尾,岂不喜耶?(你升任仆射,竟然没有烧尾宴,难道是不高兴吗?)

唐中宗听到这句话的态度是“帝默然”,显然也不满意苏瑰的做法。

对于同僚的公开嘲讽和皇帝的默然不悦,苏瑰在向中宗的上书中解释说:

臣闻宰相者,主调阴阳,代天理物。今粒食踊贵,百姓不足,臣见宿卫兵至有三日不得食者。臣愚不称职,所以不敢烧尾。

对此,皇帝无言以对,毕竟苏瑰说得全对,无法反驳。

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年),朝廷提倡节俭、抵制奢靡,维持了20多年的烧尾宴这才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作者:陆离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有:《唐代烧尾宴考释》

《从烧尾宴看唐代饮食的发展水平》

欢迎点赞、评论、转发、

1
查看完整版本: 烧尾宴五十八道美味佳肴,见证舌尖上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