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丁香
丁香,又名“鸡舌香”,在古代,它曾为治疗口臭立下过汗马功劳。相传,唐代著名的宫廷诗人宋之问在武则天掌权时曾充任文学侍从,他自恃长像仪表堂堂,又满腹诗文,理应受到武则天的重用。可事与愿违:武则天一直对他避而远之。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写了一首诗呈给武则天以期得到重视,谁知武则天读后对一近臣说:“宋卿哪方面都不错,就是不知道自己有口臭的毛病。”宋闻之羞愧无比,从此之后,人们就经常看见他口含丁香以解其臭。由此,有人趣称丁香为“古代的口香糖”。
来源丁香,来源本品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干燥花蕾。当花蕾由绿色转红时采摘,晒干。丁香有公丁香、母丁香之分。人们常把未开放的花蕾称为“公丁香”,而把成熟的果实称为“母丁香”,其用法与用量基本相同。
主治味辛、性温,具有温中降逆、补肾助阳的作用。
同时可作为温胃药,对由寒邪引起的胃痛、呕吐、呃逆、腹痛、泄泻等,均有良好的疗效。或以丁香治牙痛、口腔溃疡也有一定的良效。
《本草新编》中所言:“丁香有雌雄之分,实治病无分彼此。”
禁忌不宜与郁金同用;
热病及阴虚内热者忌服。
粒小者为雄,雄为丁香,其味浓香,又称为公;粒大者为雌,雌为鸡舌,其味淡香,又称为母。公母丁香药效虽相似,但用药多以公丁香为佳,“方中多用雌,力大,膏煎中用雄”。
由于芳香性很强,所以除了有良好的药用价值外,丁香还是一种天然的香料和食品调料,甚至作为精油使用。
消肿抗炎
将丁香精油稀释后,点擦于疮、痈、疗、疖等皮肤创伤处,有消肿抗炎、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
消除口腔异味
将3滴丁香精油加入毫升的水中,用来漱口,可消除口腔异味,预防蛀牙及牙龈炎。
缓解感冒症状
百里香、薰衣草、丁香、茶树精油各1滴,用蒸的方式吸入,或是将百里香、尤加利、胡椒、薄荷、丁香精油等滴在手帕或是面纸上,然后靠近鼻子深吸气。
净化空气
丁香有净化空气的作用和很强的杀菌效果,在冬季里常以丁香精油熏蒸,可提高身体对细菌的抵抗力。
不可直接用于泡澡,若要用于盆浴或是足浴,需与奶精(奶油球)混合后再滴入水中,以免剌激。
或可用等量丁香和肉桂,研极细末,密贮,用时取少许撒于局部,约豆粒大小,外贴胶布两层,一昼夜取下,洗去原药,待1小时后如法再用,连续3一7天。
1、胃痛:贴于中脘、梁门穴或痛点。
2、腰痛:贴于肾俞、命门及痛点。
冬日气候寒冷,阴盛阳衰,是进补的最佳季节。冬季喝汤不仅利于消化吸收,更能养生健身。故若在汤中加入少许丁香,则具有温中散寒、降逆止呕止呃之功效。若偏于胃寒者,可与*参、生姜、柿蒂、枸杞同煲。但是,胃热引起的呃逆或兼有口渴口苦口干者不宜食用;热性病及阴虚内热者忌食丁香,丁香不与郁金同服。
膳食小方—丁香柿蒂饮—材料:丁香6g,柿蒂、高良姜、刀豆子各10g制法:水煎服。
功效:柿蒂为柿树科植物柿子的干燥蒂托,味苦涩,性平,专入胃经,可降逆下气。高良姜,又称为风姜、小良姜,味辛性热,归脾、胃经。其可辛散温通,散寒止痛,为治胃寒脘腹冷痛的常用药。刀豆子味甘性温,入脾、胃、大肠、肾经,可温中、下气、止呃。上药合用,共同达到温中散寒、降逆止呃之功。
胃寒呃逆的主要症状为呃声沉缓、得热呃减、遇寒则甚、胸膈及胃脘不舒、食欲不振、大便不成形等。如果打嗝频繁或出现顽固性打嗝,要及时就医。
—丁香鸭子—材料:鸭子1只、丁香6g、白菜g、番茄g制法:鸭子洗净,沥干水分。白菜心、西红柿洗净。葱切段,姜切片。鸭子用料酒、酱抽、盐、白糖、胡椒面、丁香、葱、姜。味精拌匀,腌渍入味(约2小时)。把鸭子取出用钩子钩住,挂在透风处晾干(盆内的调料留用),待鸭皮晾于后,把腌鸭子的调料塞入鸭腹内,上展用旺火蒸烂取出,拣去葱、姜、丁香。白菜洗净,切成细丝,放上白糖、醋、香油,拌匀人味,围在盘子边上。西红柿洗净后切成厚片,围在盘边白菜外圈。烧热植物油,把鸭炸透至皮酥,捞起,剁成块放在盘中。
功效:滋肾助阴,补阴生津。适宜于食欲不振、心烦口渴、疲乏无力、胃中呃逆、腰膝酸软者食用。
END广东省医药食品研究咨询中心主任
中西医结合博士何飞武
声明:图片素材源于网络,仅用于科普公益宣传,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立即删除!
何博士与您一起分享轻养生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