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丁香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姜黄连丁香玉簪芍药天门冬紫花
TUhjnbcbe - 2022/6/16 14:34:00

随时随地阅读就这么简单

说到“本草”,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本草纲目》,还有《神农本草经》《吴普本草》《海药本草》等等。自史前时代开始,中华先民便认识到植物普遍具有功能各异的医药效果,并在数千年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今天所说的中医学或中医药学。从这某种意义上讲,本草学既是中华先民认识世界的工具,同时也是他们智慧的重要成果,是中华文明的集大成者。

在古汉语中,“草”和“木”并没有现代植物学意义上的区分,它们所包含的意蕴是相通的。因而本草之“草”,也泛指各种药用木本植物。*连、天门冬、姜、丁香、玉簪、芍药、紫花地丁、玉竹……这些本草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在重庆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身边的本草》中,作家阿南借助古今中外的各类典籍和文献资料,跨自然科学、历史、医学、传统文化等多学科,详细追溯了我们身边的26种本草的前世今生。

“本草”一词始见于《汉书郊祀志下》:“成帝初即位……侯神方土使者副佐,本草待诏七十余人皆归家。”而在最初,“本草”首先应是各种药用植物的总称。此后,药用对象的范畴逐渐扩大到动物、矿物等。然而,即使到了中国古代医药典籍《神农本草经》成书年代,其所收录的“中药”仍多为植物,所以五代的韩保升才会有这样一番注解:“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云本草者,谓诸药中草类最多也。”也就是说,在所有药用对象当中,植物仍占据着大部分比例。《神农本草经》收录有种中药,植物便占了种;《本草纲目》收药种,其中植物类达种,占比也将近60%。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于所有古代中医药典籍当中。植物在中华传统医药学中所占的分量由此可见一斑。

不仅如此,本草学在作家阿南看来,也是中华传统思想形成的过程。他说:“在步入农业文明之前的蛮荒年代,一切有意识的行为都围绕着延续生命这一中心展开,其中又以食物为要。在寻找和发现食物以维持、延续生命的过程当中,有些植物的特定医疗(或至*)功效,引起了先民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姜黄连丁香玉簪芍药天门冬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