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BlessingsOf
圣
诞
快
乐
IjustwantedtowishyouamerryChristmas.
又到圣诞节了,这几年北京的圣诞已不再是十多年前的热闹景象。本来,一个外国的宗教节日用不着我们跟着凑热闹。不过,做为局外人,我们通过这个节日感受一下异国的历史和文化风俗也是件趣事,尤其是圣诞餐饮文化,值得我们了解并享受之。
1st
说起我和圣诞节的渊源,时间要从四十多年前我入职澳大利亚驻华大使官邸算起。年10月初我开始在大使官邸从事英式管家的工作,主要负责大使的外交宴请事宜。到官邸工作没多久就迎来了年的圣诞节,这也是我人生的第一个圣诞节。当年大使官邸内热烈的节日氛围,让刚刚接触西方文化的我有种亦真亦幻,身处“天堂”的感觉。很多欢庆内容至今仍历历在目:闪耀着彩灯的圣诞树,背着大口袋分发礼物的圣诞老人,庄重婉转的圣诞颂歌,以及穿着“奇装异服”欢庆的人群……当然,最令我难忘的还是那丰盛圣诞大餐:肚子里塞满美味馅料的烤火鸡,包含十几种坚果和果脯的圣诞布丁以及名目繁多的鸡尾酒,不过众多美酒中并不包括热红酒。
时间来到年,这一年我开始在芬兰驻华大使馆担任翻译工作,自然也跟着芬兰同事们过起北欧风情的圣诞节。芬兰使馆的圣诞节相比澳洲使馆多了些正统的氛围。大家都知道,圣诞老人的故乡就在芬兰北部拉普兰省的罗瓦涅米市,芬兰人在世界面前引以为豪的“国粹”之一就是家里有正牌圣诞老人。年,我在芬兰驻华大使馆过的第一个圣诞节记住了两件事:从芬兰来的圣诞老人和热红酒。圣诞老人背着他那标志性的红口袋,一一向我们发放了礼物并一起饮用了热红酒。
对我本人最重要的圣诞故事,莫过于年仲夏,我受芬兰外交部邀请,做为芬兰驻华大使馆年建交以来,第一位受邀的中国雇员访问芬兰。芬兰外交部专程安排我们访问了位于北极圈内,拉普兰省罗瓦涅米市的圣诞老人办公室,获得了圣诞老人亲手签名的到访证书,并和正牌的圣诞老人合影留念。
2nd
言归正传,我们来聊聊热红酒。热红酒,英语是“MulledWine”,mull的意思就是“加入糖和香料并烫热酒”,这个单词已经把热红酒的意思和做法表述清楚。公元前五-六千年,格鲁吉亚的先民开始酿造葡萄酒,可以想象出当年葡萄酒带给人们的微醺之美。公元前四世纪,西方医圣希波克拉底已经把加热饮用混合了蜂蜜和香料的葡萄酒写入处方,以帮助病人恢复健康,这应该算热红酒的前身吧。受希腊文化的影响,罗马贵族也喜欢喝用香料和蜂蜜烹煮过葡萄酒。帝国时期,罗马*团四处征战,在寒冷的欧洲北部,为了御寒,士兵们通常会把葡萄酒放在火堆上加热后饮用。关于热红酒的最早记录,就出现于公元1世纪的罗马,它被称为“ConditumParadoxum”,是一种“加入香料、可以用来御寒的热饮”。据说,博物学家老普林尼就是这种酒的狂热爱好者。中世纪,欧洲曾疫病肆虐,加了香料的热红酒被认为具有防治疫病的神奇功效。中世纪之后,热红酒的热度锐减,而阿尔卑斯山脉北麓国家,在寒冷的冬日,依然延续了饮用热红酒的传统,这主要和气候相关。
▲罗马美食家Apicius与其在年的著作中记录了当时热红酒的配方
北欧地区流行饮用热红酒从16世纪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瓦萨开始。起初,热红酒被称作“香味葡萄酒”,后来用“gl?gg”命名。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热红酒成为了一款饮用优雅且具有节日气氛的冬日特饮。现在,欧洲各国都有自己的热红酒配方和独特名称,英国称它Mulledwine,法国被叫做VinChaud,在德国它的名称是Glühwein,北欧国家叫Gl?gg,gl?gg或者gl?gi。
3rd
我第一次听说热红酒是在澳洲大使官邸,圣诞平安夜的晚宴上有位欧洲外交官向我要“MulledWine”,我当时以为它是一款我们并未准备的鸡尾酒,请教大使夫人后才知道,“MulledWine”是一种加入香料、水果和糖一起烹煮并热饮的葡萄酒。大使夫人告诉我,地处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圣诞节是在炎炎夏日中度过的。所以,澳洲不喝热红酒。因此,在澳大利亚驻华使馆工作的十年中,热红酒我始终“只闻其名,未尝其味”。
我第一次品鉴热红酒并没有对它留下好印象,甚至觉得“见面不如闻名”。主要原因是我从年入职澳洲大使官邸就负责管理酒窖,英式管家职业技能之一就是葡萄酒、洋酒的鉴赏能力,我已经习惯了红葡萄酒喜悦的复杂口感。在看到芬兰同事使用当年5元一瓶的“中国红”制作热红酒时,我就觉得热红酒不值得喝了。年轻的朋友可能不知道,当年的“中国红”是“三精一水”的勾兑酒,酒液里一点葡萄汁都没有。说来也能理解,北欧国家自己不出产葡萄酒,年真正的葡萄酒在国内还算奢侈品,的确舍不得用来做热红酒。年,新到任的公使桂亚瑟先生请我们到他的官邸出席圣诞晚宴,热红酒是少不了的。席间公使先生亲自给我端过一杯热红酒,说:“王先生,我听说你对葡萄酒很在行,也听同事们说你不爱喝我们的热红酒,但请尝尝我亲手调制的热红酒”。我礼貌性的接过,喝了一口,惊讶的发现这酒口感真不错。公使看出我的神情,自豪地说:“我这热红酒是用真葡萄酒做的!”,说着他让服务生把制作热红酒的瓶子拿来,竟是我熟悉的南澳餐酒。公使告诉我,果香浓郁的澳洲餐酒正合适做热红酒。看我很喜欢他做的酒,公使先生还热情的分享了自家热红酒的配方。从这一杯开始,我对热红酒有了好感,也开始收集起热红酒的配方。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驻华使馆的外交官每三四年换一波,而中国雇员就是那“铁打的营盘”。我本人在芬兰驻华大使馆工作了25年,经历了七任芬兰驻华大使和外交官们的交替,也如愿的品尝到不同家庭热红酒的味道,收集了一叠芬兰家庭热红酒配方。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每年春节来家里做客的亲朋们都能喝到我制作的热红酒。根据亲友们的反馈意见,我也总结出了适合国人口味的热红酒配方。
4th
我真正从中医角度认识热红酒,要从年我和隋老师开始给厚朴中医学堂的同学们上西餐课说起。美食课上时不时的有同学提及热红酒的调制,有几位同学曾经尝试着DIY热红酒,道听途说的各种制作方法鲜有成功。同学们知道我在北欧驻华使馆工作过,于是向我询问热红酒的做法。我便在平安夜当日,厚朴临床班美食课的课间,为在校的师生们烹制了热红酒,作为圣诞节的礼物。同学们非常喜欢我的热红酒,我分享了自己的热红酒配方,也收获了一堆让我蒙圈的问题,如:热红酒中的丁香应该用公丁香还是母丁香?欧洲为什么用八角,欧洲有这东西吗?您用的是桂皮还是肉桂?……不过,这些我都没当回事,毕竟我只是来教西餐的。没想到,隋老师默默地把这些问题都记下来了。
3年后,五期的美食课快结业时又正值圣诞节,隋老师提出再为同学们做一次热红酒。这次,隋老师一边演示制作步骤,一边将每味香辛料的知识娓娓道来:生姜皮是寒性的,我们做热红酒想要用姜的热性,所以要去皮。咱们热红酒中用的是公丁香,也就是晒干的丁香花蕾,而母丁香是丁香成熟的果实,又叫“鸡舌香”,母丁香的香气和药效不及公丁香。肉桂分为锡兰肉桂和中国肉桂,西餐中常用的是锡兰肉桂……一节关于热红酒的西餐课就这样和中医中药结合起来。同学们听得兴致盎然,开始热烈的讨论起热红酒的性味归经;我也惊讶的发现,原来西餐还能这么讲?!从此,我们教授的厚朴西餐课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引导同学们利用中医思维和中医知识重新认识西餐,理解西餐,更健康的享用西餐。
现在,热红酒已成为双利西厨工作室冬季最受欢迎的特饮和教学内容。课上,同学们一边学习烹煮热红酒,一边跟隋老师学习辨认各种辛香料;课后,大家围炉而坐,手捧热红酒,吃着点心,听我分享芬兰、北欧和热红酒的故事……
这就是双利西厨热红酒的故事,它既遵循了传统的北欧配方,又适应了国人的口感;它既承载着西方的历史和文化,又与中医理念不谋而合。欢迎美食友们来既暖胃又暖心,既有美食又有故事的双利西厨工作室品鉴热红酒、交流美食故事!
END
双利西厨美食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