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丁香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当归有内涵
TUhjnbcbe - 2022/4/18 17:39:00
民间有一谜语:“五月底,六月初,佳人买纸糊窗户,丈夫出门三年整,寄来书信一字无。”谜底是四位中药:半夏、防风、当归、白芷。今儿我们就来说说“丈夫出门三年整”所藏的“当归”。当归有许多生僻的别称,《本经》称“干归”,《尔雅》为“山蕲”“白蕲”,《古今注·问答释义》叫“文无”,其中“山蕲”“白蕲”之名的由来是因它属伞形科草本植物,茎、叶、花和芹类植物相近,有特殊香气,生于山中且根相对粗大一些。当归的花期在6-7月,如今正是枝叶葱茏、白花芬芳时。花凋萎后,8、9月就是结果期了,这结的其实是当归的种子,而可食用的部分是根部,采收期在10月。当归根入药,始记于《神农本草经》,它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清朝赵瑾叔有一首《本草诗》恰到好处地总结了当归的药效:“治血当归一物精,去瘀还可令新生。淋漓弗住头堪主,积滞难消尾为行。中取有功能补养,全收无处不和平。去芦酒浸处修治,泄泻相投势欲倾。”根据产地不同,当归又有不同的分类,《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当归以“乾归”产量多、质量好,“乾”指西北方,洛阳的西北方为陇西,也就是今天的甘肃,甘肃又以东南部岷县所产的“岷归”为上品,早在魏晋时期岷归中的“马尾当归”就是进贡珍品,直到今天岷归依旧享有“岷县当归甲中华”的美誉。除此之外,产于四川、云南的当归也相对不错。虽是补血圣药,当归却不孤芳自赏,十分低调内敛地与其他药物相配,比如:传统药膳“四物汤”中当归与川芎、白芍、熟地*搭配;《红楼梦》中贾母赠与林黛玉的“人参养荣丸”用当归、五味子、茯苓、远志等药材共同制成;《宣明论方》收载的“防风通圣散”由当归、防风、荆芥、川芎、芍药、栀子、桔梗、大*等组方而成;药膳补汤“当归生姜羊肉汤”以当归、生姜入汤增添滋味和营养却不喧宾夺主……如此,药食互相配合,共奏补养气血之功,同治血虚气虚之症。当归的内涵不仅体现在其药效,它的名字也别有一番深意。《药学辞典》载:“当归因能调气养血,使气血各有所归,故名当归。”《本草纲目》中写道:“古人娶妻为嗣续也,当归调血,为女人要药,有思夫之意,故有当归之名。”这两种解释中,前者单纯释为“血气当归”,后者则是基于其作为“女科圣药”的一种引申,隐含了独自在家的妇女对丈夫当归的期盼、当归不归的思念惆怅。以“当归”二字暗喻思夫之情其实并非李时珍首创,早期的许多诗词、作品中就多有体现,比如葛鸦儿的《怀良人》:“蓬鬓荆钗世所稀,布裙犹是嫁时衣。胡麻好种无人种,正是归时不见归。”古代征戍服役及瓜而代,原本规定到期了就要回家,胡麻好种春耕时丈夫正当归。然而无奈的是战争经年不息,应归人不见归来,面对这无人播种的好田好时节,农村妇女只得怨天而不可尤人。当然,当归也并不局限于表达思妇的相思情,同样也代表了人与人之间最普遍的一份思念、一份牵挂。“芍药一名可离,故将别以赠之,亦犹相招召赠之一文无。”古时民间亲人故友离别时会以芍药相赠,而思念远方人的时候就寄之以当归。《三国志》记载司马昭攻蜀时曾将姜维的母亲接到洛阳,并让姜母给儿子写信劝其投魏。毅然归顺诸葛亮的姜维见信中之当归,回道:“良田百顷,不在一亩(母);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姜维战死后,蜀人修建了姜公祠,祠内有联云:“雄关高阁壮英风,捧出热心,披开大胆;剩水残山余落日,虚怀远志,空寄当归。”史书之外,还有许多可反映寄当归之俗的诗词,比如辛弃疾的“山草旧曾呼远志,故人今又寄当归”、张说的“口衔离别字,远寄当归草”……中药名大多都具有深意,所以一些诗人便以药名或其谐音入诗词,一语双关,达到字与义的相得益彰。有思念之意的当归,自是药名诗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辛弃疾的《满庭芳·静夜思》是药名诗词中较为出名的一首,该词暗含26味中药,他在新婚后赶赴沙场抗金,夜静闲余便给妻子写了这首词:“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离情抑郁,金缕织硫*。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起,弄水银堂。连翘首,惊过半夏,凉透薄荷裳。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菊花*。”妻子见信后,亦以17味中药回敬一词,以表达思念远人的款款深情:“槟榔一去,已历半夏,岂不当归也。谁使君子,寄奴缠绕他枝,令故园芍药花无主矣。妻叩视天南星,下视忍冬藤,盼来了白芷书,茹不尽*连苦。豆蔻不消心中恨,丁香空结雨中愁。人生三七过,看风吹西河柳,盼将*益母。”擅作药名诗词的还有陈亚,他认为“药名用于诗,无所不可,而斡运曲折,使各中理,在人之智思耳”。他的《生查子·药名闺情》可谓精彩至极:“相思意已深,白纸书难足。字字苦参商,故要檀郎读。分明记得约当归,远至樱桃熟。何事菊花时,犹未回乡曲?”王质的《浣溪沙·何药能医肠九回》也十分出彩:“何药能医肠九回。榴莲不似蜀当归。却簪征帽解戎衣。泪下猿声巴峡里,眼荒鸥碛楚江涯。梦*只傍故人飞。”另外,药名诗词中还有离合体的写法,将一物二字分开,首尾相续,如陆龟蒙的“避暑最须从朴野,葛巾筠席更相当。归来又好乘凉钓,藤蔓阴阴著雨香”。药名运用不露痕迹,十分贴切又有趣。如此看来,当归这一味普通的中药承载了千百年来太多的离合悲欢。而古人之所以喜欢寄情当归,大概还是因性情含蓄内敛,内心的真情实感不好直说,于是就巧妙地将情思埋在药里、笔下,而知心之人自然能体会其中深意。如今这个时代,感情外露、不遮不掩,当归的文学意象也就淡了,不解其意的也大有人在。幸而,作为中药,当归的重要地位从未被撼动丝毫。

往期精彩回顾:

《茶谱》

一个“善谋”王爷的品茶笔记

韦庄

半世漂泊,尽入《浣花集》

芮城永乐宫

道教最美壁画

禅|万事回头难,回头无岸

欢迎读者转发至朋友圈

也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图片、音频部分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国学和乐”原创,转载请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当归有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