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湿重”是标,“脾气虚”是本。这是因为脾的主要功能是主运化、主升清和统摄血液。脾不好,不能化水湿,湿气会加重。反过来说,湿气重,会加重脾胃虚弱。所以,要除湿气先健脾养胃,湿气重的人,要健脾养胃!.
五味中药喝,助你赶走体内的湿气!
1、白术
中医认为白术甘温补中,苦温燥湿。既能补脾益气,又能燥湿利水,还能固表止汗。常用于治疗“脾虚弱、湿气重、食少便溏、气血亏虚”等疾病。
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白常喝白术水能加快胃肠蠕动,促进小肠上皮细胞增殖,增加胃液分泌,从而增强机体消化吸收功能。这正是白术发挥健脾燥湿作用的重要机理。
不过,要提醒的是,脾喜温恶湿,炒白术既可温煦脾阳,又能燥湿,这样便具有强大的燥湿健脾功效,对于有腹胀腹泻、食欲不振的朋友尤为适宜。
方法:用白术10克煮水服用。
2、桂花
桂花又称九里香,属于辛温的,香味清新迷人。中医认为,桂花温中散寒、暖胃止痛、化痰散淤,不仅有解除口干舌燥、润肠通便、健脾养胃的功效。还具有祛湿养生的功效。
做法:取七到十朵干桂花,以热水冲泡。
3、茉莉花
茉莉花最主要的药用功效,那就是理气解郁了。除了理气开郁外,茉莉花的另一个主要功效,就是化湿和中,中指的是处于中焦的脾胃,所以是一种健脾胃的常用饮品。
此外,茉莉花茶也含有大量芳香油、香叶醇、橙花椒醇、丁香酯等20多种化合物。因此,茉莉花泡水能健脾安神、减轻肠胃不适、祛湿养生。
方法:取适量茉莉花,以热水冲泡即可。
4、砂仁
砂仁,在中医上是一种健脾祛湿中药,它昧辛,性温,归脾、胃、肾经,能化湿开胃、温脾止泻,古人视其为醒脾调胃的、要药。尤其适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或伴有大便溏稀的湿气重人群食用。
方法:砂仁1.5克,放入茶杯中,用沸水冲泡。代替茶水饮用,可连续冲泡3~5次。
5、茯苓
茯苓,不温不燥,不寒不热,又可健脾养胃、祛湿,它的性子很平和,所以慈禧太后天天吃它,不但自己常食用,还将茯苓制成茯苓饼,赏赐给大臣。
茯苓,甘淡而平,甘则能补、淡则能渗,既能扶正,又能祛邪,功专益心脾、利水湿,且补而不峻、利而不猛,故为健脾渗湿之要药,被誉为中药“八珍”之一。它能补脾渗湿消肿,还能宁心安神,是脾虚湿盛者必不可缺的健脾祛湿中药。
方法:泡水喝用量15-20克为宜。
祛湿,脾胃为本
现代人的“湿重”多为寒湿“湿重”是现代人最常见的毛病之一,只要碰上“湿重”,多数人都会选择薏米祛湿。薏米算是祛湿界的“网红”了,它的祛湿原理是利水,就是把脾未代谢掉的水湿加速排出去,主要渠道就是通畅小便、增加尿量。不过,薏米性凉,只适合湿热体质人群,而现代人的“湿重”多为寒湿,并不适合用薏米祛湿。可将蒲公英根、芡实、马齿苋、白扁豆、山楂、淡竹叶、蒲公英叶、薏仁、玉米须按比例搭配将以上材料熬制成红益伏湿饮其中芡实、白扁豆都是“祛湿能手”,尤其是芡实,它是滋补性强的食物,能健脾祛湿、固肾止泻,有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优势。蒲公英:蒲公英清热解*,利尿散结,因此用来去湿气有不错的作用,并且蒲公英消炎作用强。
赤小豆味甘,入心、小肠经,具有利水除湿、和血排脓、消肿解*的功效。它清热作用比绿豆弱,但利水祛湿作用更强,可以治疗一般的水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