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乡村振兴全面实施之际,做好二者的有效衔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濯桑乡结合实际,用四个“味道”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结合文章”。
植物的芳香:写实“产业”篇,培育致富沃土。结合生态振兴、产业振兴在乡境内合理布局花草、树木种植,实现环境美化、生态绿化,植树造林既体现生态优势又要变成经济优势。在乡、行*村辖区内及景观点合理布局种植适合本地生长且具有观赏及食用药用价值的丁香花余株,开展“植树造林美化家园”主题植树活动,全乡累计种植树木余棵,立足自身特点、突出自身特色,路旁、房前屋后的空余场地,见缝插绿,植树造林,为老百姓建起了“绿色银行”。
泥土的芬芳、乡愁的味道:写妙“文化”篇,提振精神风貌。去年底已开展物物交换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收集旧物余件,通过旧物件保存观赏让人睹物思景、思情;在部分规定区域内要求减少钢筋混泥土建房,保留传统建筑风貌,把生活资源转化为生产资源,建设有本地特色的旅游民居,让游客体验地道的生产生活方式,让本地人回味童年记忆;采集制作濯桑传统美食食谱,让外地人吃出家的味道。传统土墙房的保护利用,截至目前已购买4处,用作*马场博物馆、草木间、纳若钦青少年文化教育基地、文创工作室;对康呷、易久两处步游道在保持原滋原味和自然本真的前提下进行修缮,穿行于村落间可以闻到雨后泥土的味道。
艺术的气息:写活“人才”篇,涵养源头活水。因地制宜招商建立青年旅社,鼓励青少年认识及关心大自然,发掘和欣赏世界各地的城市和乡村的文化价值,从而达到促进青年间的文化交流目的;纳若钦青少年文化教育基地已经入驻康呷村,通过传帮带引导青年热爱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正在筹备建设绘画、摄影基地、文创工作室、复兴与传承濯桑本土布艺及手工编织技术。努力构建乡村振兴人才数据库机制,吸引外省外县本土人才“回流”,吸引一批“新村民”融入到乡村振兴工作中,增强人才的归属感。
注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