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丁香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北京秋季观银杏
TUhjnbcbe - 2021/9/30 0:03:00
故都的秋

北京的秋色,一半在秋叶

而秋叶之美,一半在银杏

立秋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郁达夫《故都的秋》

如果对高中语文课本还有印象,一定对这篇《故都的秋》不陌生。

每到秋天,就会准时出现郁达夫的这篇散文与老舍先生那句经典的“秋天一定要住在北平”,这两篇文章几乎成了北京秋天的代言人。

“天堂是什么样子,我不晓得,但是从我的生活经验去判断,北平之秋便是天堂”。——老舍《住的梦》

北京的秋天是不是天堂见仁见智,但说它是北京一年中最美、最舒适的季节,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认同。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里把南北之秋做了对比,“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犬之于骆驼。”

没有在秋季的南方待过,体会不深,唯独从这里记住了潭柘寺的名字。

潭柘寺潭柘寺始建于西晋,初名“嘉福寺”,已有多年历史,人称“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清代康熙皇帝两次游此寺,赐名“岫云寺”,并题写寺名“敕建岫云禅寺”。因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故民间一直称为“潭柘寺”。至于柘树到底是哪一种树,去了这么多次,也没搞清楚。寺院前面的白皮松和门前的古松也是一绝。尤其是门前的古松,相传与寺庙同岁,遮天蔽日,走入其中,仿佛一个天然凉棚。起初,我以为这是一片松林,后来细看才发现只有一棵松树,树冠向四周散开,像一把巨大的伞,被数根木棒撑起,原先错看成了小树,其实只有一个主干。这里有很多鸽子,闲庭信步,器宇轩昂,来来往往的游人还得给它们让路。相对蒲团睡味长,此中与世暂相忘。01帝王树在潭柘寺的古树中,最著名的当属一棵已有岁高龄的银杏树。它位于毗卢阁东侧,植于唐代,树冠高达40余米,直径4米有余,大概要六、七个人才能合抱,每到秋季,洒下一地金*。

年10月21日于毗卢阁东侧银杏树前。

此时银杏树上边叶子已经变*,下边还是绿的,再过一周,等下边叶子变*时,上边的就落完了。也许是因为“海拔”太高,受到的光照不同,所以在同一棵树上呈现出美丽的渐变色。

年11月8日,来晚了一周,加上寒流,叶子全落完了,露出屈曲盘旋的虬枝。

“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

相传在清代,每有一位新皇帝继位登基,从此树的根部都会长出一枝新干来,以后逐渐与老干合为一体。乾隆皇帝来寺游玩时,御封它为帝王树,这是皇帝对树木御封的最高封号。20世纪60年代初期,已经成为普通百姓的末代皇帝溥仪也到潭柘寺游览过。当时,他手指着帝王树上东北侧一枝未与主干相合的细干,戏虐道:“这根小树就是我,因为我不成材,所以它才长成歪脖树。”毗卢阁西侧还有一棵银杏树,是为了给帝王树配对后来补种的,所以称它为“配王树”,也许是当初配对的人搞错了树种,这两棵银杏树都是雄树,因此不能结果。配王树高约30余米,直径约3米左右,它的树冠距离地面比帝王树稍低。

年10月30日摄于配王树下

第一次来时,没能赶上看银杏,却在后山与一株秋色正浓的五角枫不期而遇。

转过大殿东侧,这“夹缝”中的一抹亮色令人脚步一顿,心生欢喜。正好下午的斜阳倾洒下来,整棵树都笼罩在金色的光芒中,引得不少路人驻足拍摄。

走近了看才发现这是一株长在坡边短墙外的枫树,旁逸斜出,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摄于年11月8日

摄于年10月30日

摄于年10月21日

墙头累累柿子*

人家秋荻初登场

02二乔玉兰

潭柘寺秋季观银杏,春季可赏玉兰,这里的二乔玉兰也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

紫房日照胭脂拆,素艳风吹腻粉开。

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

——白居易《戏题木兰花》

二乔玉兰花朵较大,紫中带白,兼有双色,因此,人们用中国古代的两位美人——大乔和小乔相喻。每年清明节前后,吸引了大批爱花之人和摄影者前来观赏。假期非常容易堵车,寺内游人络绎不绝,完全没有了之前秋季的寂静闲适。玉兰很多地方都有,大觉寺和故宫的玉兰同样名声在外。潭柘寺的这两棵二乔玉兰植于明代,已有多岁,跟其他地方的玉兰相比,树形高大,站在东侧茶楼上俯看,枝干像一张网一样覆盖了树下的游客。在香炉袅袅升起的烟雾中,平添了几分仙气。03毗卢阁潭柘寺主要建筑分为中、东、西三路,依山而建,拾级而上,中轴线的终点是一座木结构阁楼式建筑,名毗卢阁,高二层。站在上面远眺,寺庙及远山尽收眼底。毗卢阁前的探春,你能看出它已经多岁了吗?花朵有几分似丁香,叶子又像薄荷。

春与秋其代序

04流杯亭东路院内有一座流杯亭,名猗轩亭。“猗”指带水的美妙玉石,亭内用汉白玉铺地,石面上刻有一条弯曲盘旋的石槽,宽、深各十厘米。奇特处在它所构成的图案,从南向北看像龙头,从北向南看又像虎头。乾隆皇帝游寺期间,常与王公大臣围坐亭边,把盛上酒的竹制酒杯放在流水入口处,让酒杯随水漂流,如果酒杯在谁的面前倾倒或者停住,就要罚酒一杯或赋诗一首。流杯亭北面两侧的金镶玉竹,据说也是镇寺之物。流杯亭是中国的特有建筑,是根据我国古代三月三“曲水流觞”的习俗而建造的。《兰亭集序》也曾提到,“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北语的来园里也有一个这样的图案,位于水池南侧,夏季通水后缓缓从池塘边的龙嘴里流出,画面挺有意思。一位留学生坐于池边读书。

银杏到处皆可观,只是更偏爱这里幽静。秋天寻一日空闲,最好不是假日,鲜少有人打扰,而且*叶掩映着红墙,实在绝配!

小栏杆外寂无声,

回首肠断处,

风动护花铃。

1
查看完整版本: 北京秋季观银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