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生,上海市著名中医儿科专家、主任医师)
〔组成〕
肉桂1.5克公丁香1.5克广木香1.5克麝香0.15克
〔主治〕
小儿肠麻痹
〔用法〕
本方共研细末,熟鸡蛋去壳,对剖去*。纳药末于半个蛋白凹处,覆敷脐上,外扎纱布。2小时后如能肠鸣蠕动,矢气频转,则为生机已得,便畅腹软,转危为安。如未见转气,可再敷一次,必可见功,屡用屡验。
〔典型案例〕
陶某,男,11个月。因脾常不足,泄利6天,脾更虚惫,腹部胀满,西医诊断为肠麻痹症。高热干渴,恶心呕吐,气促如鼓,叩之,舌红口燥、药入即吐。此属脾气虚惫,症情危急,急于外敷,希获转机。2小时后肠鸣连连,矢气频转,腹部稍软,续敷一次,次日复诊,患儿气机舒缓,便下稀溏而通畅,腹部柔软,形神转佳,热度退净,舌质转淡,苔薄腻。但泄利尚多、小溲短少,睡时露睛。是为脾阳虚衰,即予附子理中汤主之。药用米炒*参5克、土炒白朮6克、炮姜2克、焦甘草3克、淡附片4.5克、广木香3克、茯苓9克、车前子9克(包),二剂。三诊时泄利已,腹软溲长,便仍溏软,舌淡而洁。中焦阳气未复,尚须温扶。药用米炒*参5克、土炒白朮6克、炮姜2克、焦甘草3克、煨木香3克、炒石榴皮6克、淡附片4.5克、炒扁豆9克,三剂。药后便下转原、纳和神振,续以温扶而安。
锺一棠(年6月生,医院院长,主任医师)
〔组成〕
南北沙参各15克银花20克菊花10克薄荷6克(后下)杏仁10克清甘草2克
〔主治〕
上呼吸道感染、气管—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伴感染等。症见发热恶寒,头痛口干,喉痒咽痛,咳嗽或气急,舌质偏红,脉数。
〔用法〕
每剂煎2次,头汁用冷水约毫升先浸泡20分钟,然后煮沸5-6分钟即可;二汁加冷水约毫升煮沸5分钟,勿过煮。亦可将药物放入热水瓶中,用沸水冲泡1小时后茶饮服。
〔加减〕
1.咽喉肿痛者去杏仁,加元参20克,桔梗6克,蝉衣10克;2.肺热偏盛、体温较高可加重沙参、银、菊用量,或改用野菊花15克,或加*芩15克、蒲公英30克;3.咳嗽较剧去薄荷加前胡15克、象贝15克;4.气急较甚去薄荷、加枇杷叶(包)15克、地龙10克;5.宿有痰饮去薄荷,加半夏20克、茯苓18克、芦根20克。
〔典型病例〕
包某,男,3岁,年11月6日初诊。患儿平素容易感冒发热,常需注射青、链霉素或氨青霉素等一周以上方能控制。近二日又发热咽痛、咳嗽频作,稍气促,今呕吐一次,不思食,舌尖红、脉细数。因哭闹不能打针而求治中医。查:咽峡充血,左侧扁桃体Ⅰ大,测体温39.6℃。诊断:急性气管炎。证属风热咳嗽。治宜疏风散热,清肺止咳。处方:北沙参10克、银花8克、野菊花8克、薄荷3克、*芩8克、前胡8克、生甘草2克。4剂。嘱将药置热水瓶中沸水泡服。11月13日复诊,患儿母诉,服药2剂热即退至37.8℃,心除。4剂药后即不发热,咳嗽大减,胃纳增。又自服原方3剂,诸症皆除,惟晚间偶有余嗽,舌洁、脉细,上方去野菊花、薄荷,加南沙参10克、麦冬8克,3剂以巩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