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丁香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经典导游词之济南老街巷
TUhjnbcbe - 2021/8/19 1:47:00
著名的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zj/140115/4327469.html

经典导游词之济南老街巷

近日,很多小伙伴在跟我沟通的时候,聊起了济南除了三大名胜、黑虎泉、泉城广场之外,很多的行程里边有百花洲、曲水亭街等等。包括我们济南导游协会很多义工活动也会走到济南的老街老巷,今天呢我们就跟大家聊聊济南老街巷中的:百花洲—曲水亭街—西更道街—腾蛟泉—起凤桥—张家大院—濯缨泉(王府池子)—珍珠泉泉群。

百花洲:又名百花汀、百花池、小南湖,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天下第一泉风景区。在大明湖公园南门牌坊以南,一路之隔,有一碧波粼粼的小湖,面积余平方米,岸边弱柳临风,娇柔婀娜,水中碧莲映日,红荷争艳。距此不足二三百米有著名的珍珠泉群,泉群之水,经曲曲折折的玉带河,轻轻柔柔,缠缠绵绵地流入百花洲,再穿过鹊华桥潺潺流进大明湖,是济南“家家泉水、户户垂杨”韵味的集中承载地段。

古时的百花洲,比现在大得多,现在百花洲东岸一带的民居,原为水中小岛,北宋熙宁五年(公元年),著名文学家曾巩调任齐州(今济南)知州,在大明湖上筑百花堤,小岛也因之而名为百花台。岛上百花烂漫,景色宜人。曾巩(号南丰先生)有《百花台》诗赞之曰:

烟波与客同樽酒,风月全家上采舟;

莫问台前花远近,试看何似武陵游。

可以想见,古百花洲该是多少优雅的去处。明代嘉靖年间,世称明代文坛“后七子”的领袖、济南人李攀龙,在陕西提学副使位上辞职归里,于百花洲建一三层楼房,隐居于此,名白雪楼。李攀龙字于鳞,号沧溟。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年)进士,历任吏部和刑部郎官、知府、按察副使、按察使等职。他为人刚直,仕途坎坷,在文学上却留芳后世,与谢榛、王世祯等人共称明代文坛“后七子”,李攀龙为后七子这首,领袖一代文坛。其《沧溟集》风行天下,历百年而不衰。他编的《古今诗删》,历选各代之诗,影响颇大,后又摘取其中唐代诗歌编为《唐诗选》,成为当时通行的学塾启蒙读本,明清两代,影响超过《唐诗三百首》。这样一位文坛大家就隐居在大明湖畔,百花洲上,写诗著文,绝意仕途。当时,白雪楼四面环水,只能以小船往来出入。倘有官员来访,一律不见。若是文朋诗友,他则亲自撑船迎接。李攀龙有妾名蔡姬,善烹调。她做的葱味包子,葱香浓郁而馅中无葱。有文友至白雪楼,蔡姬常以葱味包子飨客。这种包子的做法流传至今,已是济南著名的风味小吃。李攀龙无子,身后凄凉,百花洲白雪楼数易其主,为明末诗人王象春购得,并在这里写下了咏赞晚明济南风情的《齐音》一书。白雪楼因李攀龙而闻名于世,以至无数后来之人,临百花洲而慕古贤,遥想那四面环水的白雪楼,叹赏流连,遐思无穷。

曲水亭街:曲水亭街是泉城济南一条闻名中外的历史文化特色老街。

曲水亭街位于历下区大明湖街道办事处辖区内,北起大明湖路,南经西更道街北口转东止东更街北口,东临百花洲,通后宰门街、小兴隆街,西通泮壁街、辘轳把子街和涌泉胡同,北临院后街,南临珍珠泉宾馆。门牌1-35号,2-20号。长米,宽2.8米,沥青路面。在小兴隆街西口附近的河东岸,原有三间草房,名曲水亭,坐东朝西,房前屋后,小溪弯弯,流水潺潺,垂扬依依,亭门悬挂着郑板桥撰写的对联:“三椽茅屋,两道小桥,几株垂柳,一湾流水”。街以亭而得名,亭以水而命名,水以曲而著称。如此神韵,让人感叹。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一书中写道:“历祠下泉源竞发,北流经历城东又北,引水为流杯池,州僚宾宴公私多萃其上”。流杯池即今王府池子,池水北出,曲折东流是为曲水河。旧时,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各地文人墨客都要相邀聚会于此。在这一天人们要到水边洗濯以消除不祥,文人称此为“修禊”。“修禊”完毕后,宴会开席,文人便开始“曲水流觞”的诗酒盛会。用觞杯盛满酒,放在托盘上,然后把托盘放在流杯池的水面上任其顺流漂下,托盘漂至拐弯处,往往会停止不动,只要酒杯停下,坐在河边的人就要端起酒杯,将酒一饮而尽,然后还需吟诗一首,如吟诗不佳,便会被罚酒。据说,这种曲水流觞盛会一直流行至清代。

曲水亭街连接大明湖、百花洲、王府池子、芙蓉街,文化气息十分浓厚。北靠济南天下第一泉风景区大明湖、南接西更道、东望德王府北门,西邻济南府学文庙。从珍珠泉和王府池子而来的泉水汇成河,与曲水亭街相依,一边是青砖碎瓦的老屋,一边是绿藻飘摇的清泉,临泉人家在这里淘米濯衣。现在的曲水亭街依然完整地保留着《老残游记》中“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泉城风貌。曲水亭街,叫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极富文化韵味。

曲水亭街小桥流水、垂杨依依、潇洒雅致、景色宜人,街巷风貌、格局与建筑具有鲜明特色,能体现济南城市风貌或特征。曲水亭街北靠大明湖,南接西更道,东望德王府北门,西邻济南府学、也就是文庙。当地百姓有所谓“芙蓉街,西奎文,曲水亭街后宰门”之说,一边是青砖红瓦的老屋,一边是从容流过的清泉,临街人家在这里淘米、洗衣、使老街古旧中透出活力,沉静中显出生气。清澈的泉水于院内、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经年不息,在家家户户的生活里浅吟低唱,使济南这座北方古城拥有了些江南水乡的明丽妩媚。

西更道:西更道街是济南名泉王府池子旁边的一条小巷,北起曲水亭街,南止芙蓉巷,石板路,总长多米,为古时打更时所走之街,故得名。济南过去有句俗话叫:“东更(念JING)道,西更道,王府池子二郎庙”,这是说的济南老城区的四条街道。其中“东更道,西更道”是指今珍珠泉东西两侧的两条街道。

西更道街紧挨着珍珠泉大院,珍珠泉畔历代都是官衙府邸。北宋时的曾巩其府邸,即在此附近,靠近百花洲一带。金末元初为山东行省兼兵马都元帅张荣府邸,后来明德王朱见漭在此建德王府,清代的巡抚公署也在此处。

西更道街街面干干净净,路面的条石很整齐,有的被磨得很光亮,看上去年岁都不小了。据说旧时打更的更夫常走过这里,因此得的名。所以,在你被牵着走啊走啊,觉得怎么也走不到头儿,好像那边根本没有个头儿时,你想想一位矮小的好老人,他提着红红暖暖的灯笼,口里一迭连声儿地宣布着:“平安无事喽”或“小心火烛”……拉着长音,悠悠荡荡的。

巷子外观看着很是清爽舒服,白粉墙,青石路面,两边的民居一水儿的黑大门,小碎黑瓦屋顶,上面常常铺洒着葱绿的瓦楞草。

每户人家都贴着鲜亮亮的对联,再小的门,也是门心、门簪、对联一样儿也不少,有的还意犹未尽地在对联两边的白粉墙上再各贴一个“福”字,十分喜人。

大门里有瞥见一面漂亮无比的影壁墙的,上面画着莲花莲叶,粉白粉绿;也有瞥见真的盆花盆草的,或高高低低吊在屋檐下,和鸟笼子衣架子和睦相处;花朵则不懂道理、没心没肺地傻开,跟街边溜达的、有点缺心眼儿、发育得却十分丰满的女孩似的,很多人家小院里,还真的有泉,有名的有,无名的更多。

朝里走,就见到了历史上的济南名人———那是一段墙,上面可着墙面画着出生在济南的名士,就是那些李清照、辛弃疾们,都一律是教科书上画像的模样,该温柔典雅的温柔典雅,该愤世嫉俗的愤世嫉俗,一点不带走样的。

而在这条很窄的街道里,还有一些更窄的小巷子,鸡肠子似的,弯弯曲曲,如果不是这里的住户,一定会找不到自家家门的,徜徉在这样的小巷里面,让人觉得西更道街真的很有意思。

腾蛟泉:为济南珍珠泉泉群的21处泉池(含失迷泉池2处)之一,在新评出的七十二名泉中位列第二十三泉,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记》著录,并云“曰腾蛟,如蛟之得云雨而飞腾也”

该泉位于旧城王府池子街北端路东,邻近与起凤桥街的交叉路口。泉池呈长方形,深1.5米,以青石围砌,精致方正。“腾蛟泉”之名取自泉西侧的腾蛟起凤坊,当年坊畔建有一石板平桥,名起凤桥,横跨于濯缨泉(即王府池子)、朱砂泉等诸泉汇流入大明湖的小溪上,形成名泉、小桥、流水、人家的自然美丽景观。

该泉泉水清甜,水自岩孔涌出,盛水期泉池水面离地平面不足半米,伸手便可取水,附近居民住户多于此取水洗衣洗菜,尽得其便。泉池东墙上嵌清道光八年(公元年)举人、历城人李亻间(“亻间”为生僻字,故而两字一体)于丁卯年(公元年)题写的“腾蛟泉”名刻。

起凤桥:它名字的由来想必早已人尽皆知,那是乾隆爷与刘墉的一段绝妙对话:传说有一天,乾隆和刘墉走在济南府的云路街上,刘墉回想当年经过此地去文庙拜见孔子的情景,兴致颇高,“皇上请看,此桥叫‘青云桥’,意为平步青云,桥那边的牌坊坊额上写着‘腾蛟起凤’,臣就是从这桥走过,中了举人,又考中进士,殿试中了状元的”。话音未落雨点就落了下来,二人急忙下桥避雨,忙乱中刘墉不小心撞在石柱上,头上顿时起了一个包。过后,刘墉摸着头,吟了一首打油诗:“云路街上多风沙,青云桥下起疙瘩。热血曾想忧国民,化作冷雨浇笨瓜。”乾隆随即赠诗一首:“云路街上练真情,起凤桥下铸英雄。天生我材必有用,别忘祖宗和百姓。”乾隆回京后,下旨将青云桥改为起凤桥,云路街改为起凤桥街,以安抚刘墉。

清顺治年间,起凤桥头确曾建有一座“腾蛟起凤”牌坊。腾蛟起凤源自唐朝王勃的《滕王阁序》,“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形容人很有文采,宛如蛟龙腾跃、凤凰起舞。起凤桥紧邻贡院及文庙,古代赶考秀才前来祭拜孔子必经石桥,拜孔子,入府学,“腾蛟起凤”成为对他们攀青云之路的祝福。“起凤桥上石板宽,腾蛟泉下溪流长”,汩汩泉水日夜不停在起凤桥下长流,和石桥一起,绵延不息传承着人们对学子的美好祝福。

张家大院:位于濯缨泉(王府池子)北侧,原为私家宅院。据张氏家谱记载:张氏先祖当年武功超群,曾是“大明德王驾前带刀指挥”。明朝成化三年(公元年)随德王朱见潾伴驾来济南,有着五百四十年的历史了,当时的驾前带刀指挥是正四品官职。张氏家族的祖辈10代人在明、清时期为官,官居最高的是第七代张圣符先人官居武义都尉正三品。

年张氏家族的先人张国泰购置了以王府池子南北河中心为界向北至起风桥,西以河中心为界向东至魏家胡同,当做张氏家族的宅基地,世代居住至今已有余年了。前后时期共建房屋近百余间,沿袭居住约近十四五代人。随着时代的变迁,家族人员变化,截至现在共占地面积两亩六分七厘八毫,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张家大院的由来。

原来的张氏家族大院建筑原始规模较大,院子很讲究、很完整,东有腾蛟泉(龙),西有起风桥(风),南北各有文武二庙相望,是五进院落共50余间房屋。房前屋后花卉繁盛,郁郁葱葱,有榆树、核桃、石榴、海棠、梧桐、丁香等,原有大门楼黑漆门板,有雌雄二狮威列两边,旁边有上马石、落轿处。门楼顶则覆有小灰瓦,小瓦花脊两端蝎子尾高高翘起,建筑结构十分灵巧;院里的通道全部是青石板铺道;院内设有石碾、石磨、石槽、水井等,属于前院后厅结构,前有客房亲朋好友来访观花、玩水、休闲使用,后院设有花厅、武场、家里祖上是武将出身,所以在此以武会友是经常的事;东西南排列五组院落,所有建筑均为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内部结构为四梁八柱。

濯缨泉:济南的濯缨泉亦称濯缨湖,俗称王府池子。位于王府池子街中段西路。濯缨泉长30米,宽19米,池岸石砌。盛水期水势甚佳,有泉眼数十处,处处水涌若珠,层出不穷,长流不息。濯缨泉泉流成溪,沿西北曲水河潺缓北去,过起凤桥,流经百花洲,注入大明湖。年4月被评为济南七十二名泉,名列第19位。濯缨泉曾被列为金、明、清三代七十二名泉。

王府池子原在德王府院内,故得名。后来清*攻占济南后,废德王府为巡抚衙门,将王府池子划了出来,流落到民间,“旧时王府院中池,流落民间百姓家”,但名字依然气派。

王府池子南北三十余米长、东西二十余米宽,水面六百余平方米,南侧是人们赏泉的地方,树有石碑一座,上写“濯缨泉”,另有凉亭一座。泉水从西北侧流出,基本上在户家穿行,流到曲水亭街,然后汇入济南天下第一泉风景区大明湖。

珍珠泉:位于济南旧城中心,今泉城路珍珠泉礼堂内北面,明清时期为山东巡抚驻地,珍珠泉泉池长42米、宽29米,周围砌以雪花石栏,岸边杨柳轻垂,泉水清澈如碧,一串串白色气泡自池底冒出,仿佛飘撒的万颗珍珠,迷离动人;泉的西北角有濯缨池,是由泉水汇聚而成,泉水向北流经百花注洲后进入大明湖。珍珠泉区为一座清雅的庭园,松柏苍翠、杨柳低垂,泉池楼阁错落有致;园内罗锅桥西侧,有一株高五、六米的宋代海棠,至今有千年的历史,相传是济南太守曾巩所栽。另外,在珍珠泉北边新建了一座人工湖,砌假山、植苍松,别具一番特色。清代王昶《珍珠泉记》云:“泉从沙际出,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日映之,大者为珠,小者为矶,皆自底以达于面。

人们传说,珍珠泉的串串“珍珠”是当年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的眼泪所化。远古时代,历山(今千佛山)下出了一个大贤人——舜,他自小就跟着当地百姓在山下耕种,在群体生活中逐渐显示出超人的品格和才能,三十多岁就被人们推举为首领。尧听说后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以后连国君之位也禅让于舜。舜勤于*事,常四方巡视。有一年,舜远行南方,而山东一带遭受了大旱,娥皇、女英便带领父老兄弟早晚祈祷上天降雨,但姐妹二人膝盖跪出了血,天空仍没有一丝云影。

姐妹俩又带领大家向龙王要水,人人双手都磨出血泡,终于挖出一口深井。正在这时,南方传来舜帝病倒于苍梧的消息,娥皇、女英当即启程南行。看着挥泪话别的人们,她们禁不住一串串泪珠洒落大地。突然,“哗啦”一声,泪珠滴处,冒出一股股清泉,泉水如同一串珍珠汩汩涌出,这就是今天的珍珠泉。后人有诗曰:“娥皇女英异别泪,化作珍珠清泉水。

溪亭泉:溪亭泉又名王氏溪亭泉,因附近亭阁泉溪而得名,位于珍珠泉东8米处。池长2米,宽1.8米,深2米,以自然石砌岸,南、北、西三面绕以石雕护栏。东面为山石叠成的假山,古朴自然,山石上镌王讷(墨仙)题写的“溪亭泉”三字。溪亭泉在人们的心中,必定与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联系在一起。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品味着杰出的宋代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遐想着当年溪水潺潺,亭台楼榭,有位佳人,荡舟溪亭泉中。

现今位于珍珠泉旁的溪亭泉,已经没有了女词人当年争渡的溪流湖泊,仅留一方泉池。据记载,古时的溪亭泉紧依濯缨湖,北接大明湖,水面广阔可通舟楫,即使到了明代,这一带水势依然旺盛。明朝诗人王象春在所著《齐鲁——济南百吟》中描写了当时这一带泉水旺盛的景象“一曲溪流一板桥,浣衣石面汲水瓢。家家尾后停针女,树底横舟手自摇。

扫描

1
查看完整版本: 经典导游词之济南老街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