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米作为一款经典窝料,得到众多钓鱼人的认可,并且因为酒米的特殊性,许多经验丰富的资深钓友都有泡制酒米的习惯、爱好。酒米相比发酵玉米、菜籽饼、豆饼等窝料,有较强的针对性和专一性,所以泡制环节、细节格外重要。回到钓友的问题,钓鲫鱼的酒米,味道浓烈,怎样减轻味道的同时,还不至于浪费。本文以此为起点,一窥究竟。
正确看待酒米的味型,味道浓烈是它的特征,也可能是它诱鱼的关键
但凡用过酒米的钓友,起初都对酒米浓烈,甚至呛鼻的味道感到惊讶,总是怀疑它的诱鱼效果,但实际这并不妨碍它的发窝、留鱼。酒米这种刺鼻气味的产生是有原因的:酒米泡制过程中,一般会添加适量药酒,而药酒是高度曲酒经过浸泡香料、中草药获得的液体,用到的香料包括山奈、公丁香、阿魏、肉桂、白芷等等,把这些味型不同的物质混合在一起,难免有异味产生。比如公丁香,它香气浓郁,在古代常被作为香料使用;再比如阿魏,呈红褐色,是一种块状、胶状的物质,散发一股酸臭味,用手指轻蘸、涂抹,久久不能褪去。不难理解,这些物质在高度曲酒浸泡后,味道会有多么的突出、强劲。
酒米中的药酒量一般控制在1斤米配30-40毫升的量,但依然能够有效影响酒米的整体味型。另外酒米泡制过程中,需要高度曲酒的浸泡,1斤米配毫升的量。曲酒本身就有一股乙醇的醇香味,但对于不喜饮酒的钓友而言,无疑是刺鼻难以接受。同时酒米中还会加入钓鱼小药等物质,所以在高度曲酒液体环境下,多种散发强烈气味的物质混合一起,味道更显得突出,甚至难以形容。酒米味型突出,人难以承受,但并不意味着鲫鱼无法接受。笔者泡制的酒米大多气味浓烈,但诱鱼、留鱼效果并未受到影响、抑制,在深秋、冬季经常把一些大鲫鱼诱集至窝点。
酒米味型的确过大,如何解决?
酒米在泡制过程中,如果药酒添加过量或者曲酒加入过多等等,都会导致味型过于浓烈,可能存在鲫鱼并不喜欢,甚至有远离窝点的情况,这时需要减轻酒米味型,尽量避免浪费,这时可采用的方法如下。
首先是适当添加米,中和酒米突出的味型。通过前文介绍,酒米味型过于强劲,显然是曲酒或药酒添加过多,所以应再加入一些米中和一些酒米味型。需要指出的是,重新加入的米后,酒米整体应保持湿润状态,再重新密封保存24小时即可。但如果泡制过程中,明显感知药酒、药酒或其他物质明显添加过量,那么在加入米后,其他物质应适当添加补充,再密封保存。
其次酒米可与其他诱鱼物质搭配使用。确定酒米味道过大,如果正在垂钓再重新加入米密封,显然不合适。这时可将酒米与其他窝料搭配使用:比如酒米与红虫颗粒或菜籽饼组合,红虫颗粒腥味浓郁,多用在低温冬季水域诱鲫鱼,所以把它们掺杂着在一起,常有意外收获。笔者曾多次在聊城徒骇河野钓,两者搭配着使用,有时直接混合在一起,遇到大鲫鱼是常有的事情。
再者可适当添加一些红糖或蜂蜜,压制酒米的冲味。红糖和蜂蜜味甜,鲫鱼比较喜欢,另外两者均含有氨基酸,也是不错的添加剂。所以如果没有其他窝料或者用其他方法不方便,可适当添加一些蜂蜜,压制曲酒过于浓烈的味道。蜂蜜用量不宜过多,因为本身酒米泡制过程中就添加蜂蜜,所以根据酒米的湿润程度适当加入即可,直至味道改善。但要注意酒米的状态改变,因为蜂蜜过来容易导致酒米失水板结,抑制酒米效果的发挥。
写在后面
本文从钓友的问题入手,指出酒米味型浓烈并不一定诱鲫鱼效果差。接着从3个方面分享了如果酒米味型的确突出,应对的方法及注意的地方。酒米作为一款针对鲫鱼、鳊鱼等小体型鱼效果突出的窝料,泡制过程中与垂钓水域密不可分,所以一款味型浓烈的酒米在一个水域效果显著,可能在另一水域却难诱到鱼。这需要钓鱼人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尝试,以发现最佳搭配方法。
原创:野钓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