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丁香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古人非常兴盛的高雅焚香为何在近代消失的无
TUhjnbcbe - 2024/12/23 16:17:00

一、古代最有雅兴的事情之一是焚香。

宋人在《梦梁录》中写道焚香、点茶、插花、挂画为四大闲事。

李清照词曰:瑞脑消金兽。

瑞脑,即龙脑香,天然瑞脑远比冰片珍贵许多。这句词的意思是:龙脑香在雕兽形的铜炉中静静消散。非常雅静的一幕。

铜炉

二、古人焚的香和现在不同。

《香谱》记载,焚香用香为经过“合香”方式制成的各式香丸、香球、香饼或香的散末,而非今日之线香。

至于香料,则更为丰富。其原料有杜衡,月麟香,甘松、苏合、安息、郁金、捺多、和罗、丁香、沉香、檀香、麝香、乌沉香、白脑香、白芷、独活、甘松、三柰、藿香、藁本、高良姜、茴香、木香、母丁香、细辛、大黄、乳香、伽南香、水安息、玫瑰瓣、冰片、龙涎……等各种香料,按不同的喜好和配比加上蜜、枣膏、白芨水、蜡(软香)等等制成。

沉香

三、古人焚香方式和现在不同。

既然不是常见的简易线香,肯定焚香方式也不同。确切地说,应是熏香。

需取特制的无味无烟小块香炭烧透,放入存有雪白香灰的香炉中,再用香铲轻轻把香灰浅浅地埋住香炭1-2公分处。埋好之后在香炭上方扎个通气孔,孔上放一片银叶,也就是用来隔火的器具。还有一些玉质或者云母制的。全部放好了之后。才可以在银叶上面放上香丸香饼。这样是为了让炭烧得更慢,香味更加舒缓持久。

取放香料时,一般用手拈,所谓“拈香”,轻轻拈取小小的香丸、香球、香饼,放置在“隔火”上,动作优雅舒缓。香料借着这炭火微微薰烤,缓缓散发香气。香不及火,舒缓无烟燥气,才会香风袅袅,低回悠长。

今天的人们大多数真的只会烧香了。没有了工具,没有了形制,只好把大把的线香直接点燃插在炉里祈祷。

日本自唐代引入香料后,也开始学习中国焚香的习俗,尽管后来也形成了茶、香、花三道,但焚香至今也算不上多么流行了。

制备沉香

四、我国焚香雅事消亡的原因

焚香,自古与修身、祭祀相关。中国的焚香确切说,因文人雅士推动而发展壮大。

自屈原,就赞美香草。他种植了大片兰、蕙,在他看来,香草是美德。

此后,两千年间,所有名垂千古的文人贵族都有焚香雅集的经历,并留下焚香的记录。

直到《红楼梦》,也有许多描述。我们可以读到诸多焚香场景:祭祖拜神、宴客会友,抚琴坐禅……袅袅香烟,卷舒聚散,颇助于营造肃穆、亲切、高雅、温馨、恬淡的气氛。

由此可见,直到清中期,焚香还是非常流行的。

此后,因国力衰弱,帝国主义入侵,焚香淡出人们生活。

这是其中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我认为和烟草普及有关。

烟草是从明隆庆、万历年间引入,自南向北(和我前文写的茶一样)开始流行。

一开始还是鼻烟,作为一种香料嗅闻,后来被纸烟替代。

烟草一样是产生大量烟雾,而且对神经有一定的刺激兴奋作用,随着年后烟叶在国内引种成功,更是迅速流行起来。香烟的危害,不必多说。再加上清末的鸦片,更是久吸成癖,清人《烟谱》云:闽、广间又有曰“鸦片”者,能壮阳道,嗜之不已,不出三年,其人必死。呜呼,可畏也哉!

一室怎能存二香?烟民可以一年投入数千元吸烟,却不会燃焚一炉香,烟民遍地有,文人已无闻。

应该说,吸取方便的香烟,用它的蛊惑之香、麻醉之香、有毒之香,替代了优雅之香、沉思之香、有益之香。

这究竟算不算一种文明的退步史?

结语:有人说得好:静坐一炉香,万事可思量。

古人在焚香时,是要品香悟道的。不贪香气,不迷香气,在香气自由弥漫、随缘闻达中达到心旷神怡,安心读书,参悟道法的境界。

何日再焚香,膜拜天地、文化和自己的心灵?

百度百家号原创作品,不得侵权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人非常兴盛的高雅焚香为何在近代消失的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