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赏析
1、代赠二首李商隐〔唐代〕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译文:黄昏独上高楼,想去望望远处,却又凄然而止,楼梯横断不见心上人到来,天上一弯新月如钩。蕉心未展丁香也是含苞未放,它们同时向着春风各自忧愁。
注释:玉梯横绝:华美的楼梯横断,无法登上。
芭蕉不展:蕉心未展。丁香结:丁香花含苞欲放,这里也暗喻愁思
这首诗以一女子的口吻,写她不能与心上人相会的愁绪。诗中所写的时间是春日的黄昏。诗人用以景托情的手法,从诗的主人公所见到的缺月、芭蕉、丁香等景物中,衬托出她的内心感情。诗的开头四字,就点明了时间、地点:“楼上黄昏”。接下“欲望休”三字则维妙逼肖地描摹出女子的行动:她举步走到楼头,想去望望远处,却又凄然而止。欲望还休,把女子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和孤寂无聊的失望情态,写得巧妙逼真。“月如钩”它不仅烘托了环境的寂寞与凄清,还有象征意义:月儿的缺而不圆,就像是一对情人的不得会合。
三四句仍然通过写景来进一步揭示女子的内心感情。第二句缺月如钩,是女子抬头所见远处天上之景;后两句则是女子低头所见近处地上景色。这里的芭蕉,是还未展开的芭蕉;这里的丁香,也不是花瓣盛展的丁香,而是花蕾。它们共同对着黄昏时清冷的春风,哀愁无边。这既是女子眼前实景的真实描绘,同时又是借物写人,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隐喻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
2、摊破浣溪沙
[五代]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译文:卷起珍珠做的帘子,挂上帘钩,在高楼上远望的我和从前一样,愁绪依然深锁。风里的落花那么憔悴,谁是它的主人呢?这使我越想越加茫然。
信使不曾捎来远方行人的音讯,雨中的丁香花让我想起凝结的忧愁。我回头眺望暮色里的三峡,看江水从天而降,浩荡奔流。
注释:①真珠:即珠帘。②青鸟:传说曾为西王母传递消息给武帝。这里指带信的人。云外,指遥远的地方。③丁香结:丁香的花蕾。此处人用以象征愁心。④三楚:三峡
这是一首伤春词、春恨词。此词借抒写男女之间的怅恨来表达作者的愁恨与感慨。上片写重楼春恨,落花无主;下片进一层写愁肠百结,固不可解。
词的首联“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二句委婉、细腻,卷帘本欲观省景物,借抒怀抱,而既卷之后,依旧春愁浩荡。可见,“锁”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心灵桎梏,使人欲销愁而不可得。而“春恨”并不是抽象的,“风里落花谁是主”,风不仅吹落花朵,更将凋零的残红吹得四处飞扬,无处归宿。在这里可以看到的是人的身世飘零,孤独无依。结句“思悠悠”,正是因此而思绪萧索,悠然神往。
下片从人事着笔,是对春恨的进一步申说,也是“思悠悠”的直接结果。“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则点出了“春恨”绵绵的缘由所在。
“丁香结”本是丁香的花蕾,取固结难解之意,诗人多用它比喻相思之愁的郁结不散,将丁香结化入雨中的境界,使象征愁心的喻体丁香花蕾更加凄楚动人,更加令人怜悯。当手卷真珠上玉钩的时刻,已经春恨绵绵;风里落花无主,青鸟不传信,丁香空结,则徒然的向往已经成为无望,这已是无可逃避的结局。
最后以景语作结:“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楚天日暮,长江接天,这样的背景暗示着愁思的深广。“接天流”三个字让人想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这一意境而言,李璟李煜父子是一脉相承的。
3、管鲍之交
管仲(1)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2)游,鲍叔牙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3)鲍叔牙,鲍叔牙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4),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5),管仲囚焉。鲍叔牙遂进(6)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7),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6)进:引荐。(7)九合诸侯:多次召集各国诸侯会盟。一匡天下:使天下归正。当时诸侯无视周天子,互相攻伐,管仲辅佐齐桓公,一度制止混乱局面。匡,正。
(一)管鲍之交表现在哪些方面:、①管仲贫困,管仲仍然善待他。②管仲遭遇不幸,鲍叔牙仍然向齐桓公推举他。
(二)天下人为什么“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答:因为鲍叔牙这位伯乐发现了管仲之贤(1分),并能创造条件使他发挥才能。
4、割席断交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仍依旧挥动着锄头,像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然而看到管宁的神色后又扔了它。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穿着礼服的人坐着有围棚的车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成语“割席断交”,意思是割开席子分别坐,多比喻朋友之间因志不同道不合而绝交。可见管宁是一个爱憎分明不慕荣华淡泊名利的人。
绝句作者: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注释逾:更多。欲:好象。燃:燃烧。过:过去。何:什么
译文:江水碧绿使水鸟的白翎显得更加洁白,山峰青翠映衬得花儿像燃烧的火一样红。今年的春天眼看又过去了,不知什么时候才是我回家的日子。
赏析:“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十分灿烂。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句诗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节。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
6、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唐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译文注释
暮色降临,山色苍茫,愈觉路途远,天寒冷,茅草屋显得更贫困。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
赏析相关内容
词大意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中“日暮”点明时间: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下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天寒白屋贫”: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诗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的。首句写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进时所感,次句写到达投宿人家时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闻。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7、鲁山山行
梅尧臣宋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注释:①鲁山:在今河南鲁山县。②适:恰好。惬(qiè):心满意足。
③野情:喜爱山野之情
④随处改:(山峰)随观看的角度变化而变化。⑤幽径:小路。
⑥熊升树:熊爬上树。⑦何许:何处,哪里。
⑧云外:形容遥远。一声鸡:暗示有人家。
译文:恰恰和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千万条山路崎岖时高时低。
一路攀登的山峰,(山峰)随着观看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幽深的小路,令我孤独迷路。傍晚,霜叶落下,熊爬上树,树林清静下来,鹿悠闲地在溪边饮水。
人家都在哪里?云外传来一声鸡叫,暗示着有人家,仿佛在回答(只是很远很远)。
主题:这首诗运用丰富的意向,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斑斓多姿的山景图:深秋时节,霜降临空,诗人在鲁山中旅行。山路上没有其他行人,诗人兴致勃勃,一边赶路一边欣赏着千姿百态的山峰和山间的种种景象。
鉴赏
本诗是作者梅尧臣登山的一个过程,首先表达的是登山抒怀的一种喜悦,看到奇美的景色作者感到无比的惊喜与心旷神怡,但是到了最后作者才发现有人家的地方还很远很远。在山中走着走着,幽静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见炊烟,自己也怀疑这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问一声“人家在何许(何处)”;正在沉思的时候,忽听得从山间白云上头传来“喔喔”一声鸡叫。噢,原来住家还在那高山顶哩。这最后一句“云外一声鸡”,非常自然,确实给人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感觉。
8、淮中晚泊犊头(淮:淮河。犊头:淮河边的一个地名。)
苏舜钦〔宋〕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bó)孤舟古祠(cí)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春天的阴云笼罩着草色青青的原野,偶尔有一树野花冒出头来,在眼前豁然一亮。
春阴:春天的阴云。垂野,春天的阴云笼罩原野。幽花:幽静偏暗之处的花。
晚泊(bó)孤舟古祠(cí)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晚间将小舟独泊在古庙下边,只见满河风雨,潮水渐渐上涨。
古祠:古旧的祠堂。满川:满河。
这首小诗题为“晚泊犊头”,首二句在春天沉沉的暗绿的背景上,突出描绘了耀眼而幽独的花树,富有象征意义,后二句在泊舟古祠,在满川风雨中独看涨潮的即景描写中,寄寓了诗人对官场风雨不定、阴晴难测的状况,镇定自若、处之夷然的心态,而在平和心境的暗示中,又显露了内心深处的愤激不平。全诗色彩明暗、景物动静对照强烈,抒情气氛极其浓郁,感情借景物言之,尤觉含蕴悠远。
这种动中观静,静中观动的艺术构思,使诗人与外界景物始终保持相当的距离,从而显示了一种悠闲、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和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