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中华文明历史上最闪烁的明珠,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至圣先师。感谢学校,让我有幸走进曲阜,走进孔子博物馆,近距离感受聆听专家教授的智慧,来一次心灵之旅。
在孔子博物馆,具象的感受先师的思想与智慧,君子好礼,克己复礼,看周游列国图,能感觉到其中颠沛流离与不甘。知命弘道,尽管仕途短暂,孔子仍展现出一位杰出*治家的才能与魄力,孔子的智慧,从治学弘道到教书育人,从人生哲学到治国理*,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结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
开班仪式上,官校长说学习是每个人的终身需求,也对我们此行的老师提出了3点要求:一是要遵规守纪,做到一个转变,从教育者到学员的转变;二是要精诚团结,做好两个维护,维护学习秩序,维护兰山教师形象;三是要学思见悟,做到3个珍惜,珍惜组织重托,珍惜学习平台,勤思善行,珍惜学习时间,学深悟通。带着官校长的殷切希望,我怀着敬畏的心,开始了聆听3位教授的报告之旅。
刘振佳教授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孔子的早年生活,“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感叹早年孔子能够穷且益坚,坚持不懈,在困囧的生活里活出了自己的精彩,更被一个伟大的母亲形象所折服——颜征,孔子的母亲,一个为了儿子付出全部的母亲,凭一己之力抚养孔子长大,是的,为母则刚。要么灭亡,要么奋斗,先师孔子做到了。刘教授的讲解,让自己对早年孔子的生活有了了解,寓理于故事,回味无穷。同时也反思,自己的课堂为什么不能这么有吸引力?为什么学生课堂会走神、有小动作?一是趣味性,不是单纯说教。幽默的语言,接地气的话语让人欲罢不能。二是声情并茂,手势辅助。三是寓理于故事,而不是单纯说教道理。知识是枯燥的,尤其是对于孩子,我们老师不能怪学生不听课,二是要想办法吸引学生听课,增加课堂趣味性,而这都要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孔子学无常师,随时注意观察生活,在少年时孔子跟随母亲去大户人家帮佣,对于不懂的地方会随时问,会随时学习,这为他在为生活所迫而从事礼仪来维持生活做好了准备,是的,无论学习、读书还是工作,都在于悟,在于思考,不要在固定的思维里固化自己,而要带着学习的心态去观察,去审视,不可固步自封、自大,只有保持空杯心态,才能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值得自己学习的优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启示我们要带着学习的心态,要善于发现与观察。要观察学习的不仅仅限于自己原有的擅长的领域,无常师,更在于要全面涉猎。
李敬学教授的讲解让我对于儒家思想的源与流、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念和在当今社会德价值有了清晰的了解。首先说孝,孝是高尚品德的一面镜子,大爱无言,父母的爱都是无言的,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而追悔莫及。有一些事情,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远无法弥补。“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远无法连接。孝敬今天的父母,就是孝敬明天的自己。
下午孔祥林教授关于孝的概念进行了丰富,不让父母担心就是最大的孝,不要把不开心挂在脸上,要和颜悦色,父母有错误也要指出,而不是一味的顺从。所有自己事情管理好,不让父母操心。孝,不是愚孝,不要把父母置于不仁之地。
老师是什么?是人格精神的风范。老师的第一要素是要终身学习“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我们教师要有高尚的人格精神,教师的言谈举止都是是学生不经意模仿的对象,教师不是职业,不是事业而是功业,要用伟岸的人格精神来感染学生,要培养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人生态度,树立义以为上,见利思义的义利观。“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目前社会有信仰缺失,道德滑坡问题,但这不应该出现在校园这片纯净的沃土,或者说要消除这种现象需要从学校开始,要保持教育的纯洁性需要我们教师从自身做起,乐观而注重现实的生活态度,“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为人处事有“三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这些都给了我们答案。
几千年来,人的生活本质没有变化——生老病死,所以以前的经验智慧才能有在当今世界有借鉴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两天学习仅仅是九牛一毛。接下来需要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努力提高自己的素养提升自己的师德,培育独善其身,修己安人的君子人格,汲取儒家思想智慧,坚持“四有”好老师标准,做一个有高尚师德、责任担当、家国情怀的好老师。
通讯员:孙晓云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