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丁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长知识多年前的口香糖竟长这样 [复制链接]

1#

香气

往往灵动而又朴实

玄妙而又平易

说到“香”

您的脑海中可能会浮现出

众多知名香水、香薰的名字

其实

我国的香文化丰富灿烂

早已流传千年

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古人在不同场合

与不同人见面

都会使用不同的香料和行炉礼仪

关于“香”

您了解多少呢?

口含鸡舌香满腔

古时

在重要场合与人交谈时

为了保持口气清新

古人们会在口中含一种形似鸡舌的香料

功效堪比现今的口香糖

鸡舌香又名丁子香

由于母丁香的果实形似鸡舌

故而得名

东汉著名学者应劭

也曾在《汉官仪》中有所记载

口含鸡舌香

不仅是一种去除异味的实用妙招

更演变为朝廷礼仪

在宫廷君臣互动中尤为重要

斜倚熏笼遍身香

《离骚》有言: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江离、辟芷和秋兰

曾被视为香身植物

缝进香包,佩挂于身

除了佩戴香包

西汉时期还出现熏笼熏香的方式

笼内放置熏香

人斜倚熏笼令衣物充满香气

这种方式

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

值得一提的是

笼内香炉的底盘也有一定讲究

盘中放置温水

便于在熏衣过程中

使蒸汽和香气融为一体

熏香效果更佳

隔火品香不见烟

古人在用香方式上也极为讲究

有“明火烧香”“暗火熏香”“隔火熏香”等

宋代

“隔火熏香”最为流行

“但令有香不见烟”

体现出宋代时人们的独特审美

那宋人是如何实现

这种焚香不见烟的操作呢?

↓↓

首先

将一块燃烧好的香碳放于香炉中

用香灰掩盖并压实

防止出现烟气

由于不同香料适应的温度不同

因此

用手指“开窗试温”

成为一道必备工序

最后

以左为上、右手护炉的品香环节

更是体现出一种生活美学

私人定制“乐香和合”

宋徽宗崇尚“乐香和合”

讲究熏香与乐器缺一不可

对于香料的选择

更是达到“私人定制”的标准

宣和御制香方

被视为仅宋徽宗可使用的独家配方

沉香、檀香、龙脑香、麝香

俗称“大四合”

除此之外,在唐宋时期

皇家标配的还有提炉文化

每逢皇家出行

金制行炉

是队伍前方必备的御用金品

到了清朝

讲究君王专用的殿上陈设

即需要将“香筒、香炉”等用具

摆放在大殿之上

不仅让殿内空气飘香

还起到赞美君王之义

除了国家礼仪

民间对香文化的改造

如用花蕊制成冷香丸

也使香文化附加了实用气息

反映了人们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可见

中国源远流长的香文化承载的内容

博大精深、实用时尚

点赞!传家之宝!

实习编辑:胡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