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白癜风医院 http://www.bdfyy999.com/m/三岁一代沟,年轻人和父母总是会有很多观念上的差异和冲突。尤其是在健康方面,可能不是沟,而是深渊了。
今天的文章是作者Jame的一些经历,分享了他是如何在经历困扰和争吵之后找到解决方法的:
不敢给爸妈辟谣,怕被踢出家庭群
我是一个正经医学院毕业的大学生,还是丁香医生的作者。
而我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广东家庭妇女,「养生」是我们家的日常。
上大学后,我遇到了一个难题:「跟爸妈的健康观念发生冲突怎么办?」
他们会转发骇人听闻的谣言;会被卖不靠谱保健品的人忽悠;也会在不舒服时宁可忍着也不去看医生......
郁闷的是,我劝不动他们。网上有个段子:不孝有三,家族群辟谣为大。我怕被踢出群。
我也问了身边不少朋友,发现大家的情况都出奇的一致:父母在健康养这件事上,愿意相信每一个人,除了自家子女。
然而有的时候,爸妈相信的,并不是真的健康。前一阵子刚有父母给孩子吃何首乌导致孩子肝损伤的报导。
医院见过一幕:一个大叔手术前,他老婆拿出一杯纸符灰的水让他喝,可以「安全度过手术」。这其实有很大风险。
幸好他儿子不信,找我们帮忙劝阻。
图片来源:电影《比海更深》剧照
吵架解决不了问题
这是老道理了,但很多时候我们面对重视的人,反倒把握不好脾气。
有一阵子我很抵触喝我妈的汤。
「营养全在汤里」是我从小听到大的一句话,成了我认知里的一部分。
前两年我才知道,老火汤熬得再久,大部分营养依旧还留在汤渣里,汤水里面更多的可能是嘌呤和油。喝多了加重肾的负担还容易发胖。
但我告诉她之后,每次回去依旧每天被催着喝汤。
我妈看着炖盅里剩下的汤,也会生气:「以后别想我做给你喝了。」她失望的语气让我感到内疚。
但第二天依旧会有一锅新的汤。
我的朋友们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他们跟爸妈会因为各种问题而吵架,然后在「吵架-和好-又吵架」中循环,给自己添堵,给家里制造矛盾,却没有解决问题。
图片来源:电影《比海更深》剧照
那么什么方法才真的有用呢?
选择性妥协,也是一种策略
有次我回家没提前告诉妈妈,刚进门,她第一句就是问我:「你怎么突然回来了?不早点说,我好煲个汤。」
我才意识到,自己一年在家也就十多天。而煲汤是耗时费力还花钱的活儿,我不在,他们也不会经常做。
我们和父母争吵,其实是担心他们把错误的「健康」践行在自己的生活中。
但真的有必要吗?
爸妈年轻的时候有一个改革方针叫「抓大放小」,重点在于「抓住主要矛盾」。这对当代年轻人解决新时代家庭矛盾依然有参考价值。
新周刊的文章《不孝有三,家庭群辟谣为大》中提到:「具体地放在家族群里来看,就是要暂时忽略无关痛痒的谣言,把火力对准可能造成伤害的谣言。」
千滚水不能喝、柿子和蟹不能同食,冬天不能露脚踝......这些谣言爸妈信或不信其实对生活和健康都不会有太大影响。
后来,我开始选择性地妥协:他们让我喝汤我就尽量喝,让我吃红枣补血我也吃,让我不要吃饭喝水我便把杯子放到一边去。
但他们不在的时候,我该吃啥吃啥。这样子之后,争吵的确少了很多,家庭关系也和谐了。
图片来源:电影《比海更深》剧照
但生活中还是有很多骇人听闻、严重影响爸妈健康的谣言,我们要警惕起来。
不能妥协的地方,要靠技巧
七大姑说洗牙会把牙齿弄松;八大姨说她之前不舒服看了很多医生都没用,吃了某款药就好了;还有「发烧捂汗」之类的观念......
其实爸妈一点都不笨,只是有些谣言已经成了根深蒂固的认知。但是通过一些话术和技巧,是可以改变她们的。
1.「连哄带骗」
我妈对医生的印象还停在十多年前的「黑心」,不舒服时宁愿买高价的医院。以前我也劝不动她。
直到有一次她无意间说到自己有点心悸,我紧张了起来。那次我坚持说:「号挂好了,不去浪费钱。而且这个医生是我老师介绍的,不去不好交代。」
她便同意了。
其实号可以退,医生也只是我根据网上介绍挑的。幸运的是,检查之后发现没啥问题,而且也遇到了一个负责任的医生。我妈似乎也因此而对现在的医疗多了点信心。
2.搬救兵
而我爸是个高血压老病号,但戒不住嘴,烟酒总戒不掉。他自己的说法是,一点不影响。尽管他的「一点」压根不是一点。
为此,我们已经吵过不少次架。
后来有一次家族聚会,伯伯叔叔他们都在。他们关心起我爸身体的时候,我不经意地提了一句:叫他戒烟戒酒也不听。
结果一群长辈便你一言我一语地劝我爸,效果倒是很立竿见影,后来他确实节制了许多。
后来每次我爸「复吸」的时候,我就找我叔告状,虽然并没能让我爸完全戒烟,但也收敛了很多。
3.潜移默化
这个倒不是我自己的故事,而是好几个读者告诉我的:他们悄悄用爸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