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个朋友邀请我去一家饭店吃饭。那家饭店不大却很干净,菜的味道很不错。不过,更让我感到奇葩地是所有的菜品,所用食材都由素菜做成。比如,一款简单的豆腐,却被做成猪肉的色彩和味道。本来是素材的价格却被卖成肉的价值。
可见,材料的不同组合所产生的价值和威力却不一样,结果千差万别。这就像原子弹,小小一枚,产生的能量却足以毁灭一座大型的城市。本文教你三招打造原子弹式的结构,使你的文章威力增强十倍乃至百倍。
第一招公式:小标题+蒙太奇+欧亨利结尾
技法指导:“旧瓶装新酒”,即相同的材料,不同的组合结构会爆发意想不到的威力。
1.巧设小标题
设置小标题,这种结构不但高度概括文章内容,还能使你的文章显得眉清目秀,思路清晰。
2.运用蒙太奇
如同电影把一个个镜头剪接组合在一起一样,写作时可把一个个生活片断,按时空顺序依次组合,这样可使文章主题集中,节奏明快,令人耳目一新。
3.结尾欧亨利式
所谓“欧亨利式结尾”,是在作品结尾时出现读者想象不到的结果。前面的叙述一直平淡无奇,波澜不兴。可是到了结尾采用这种形式,如同神来之笔一样,激活了全篇,情节波澜骤起,让人回味无穷。
例文为自己而创作
火爆全球的儿童幻想小说《哈利波特)创造了出版史上的神话。年方36岁的英国女作家JK.罗琳因此坐亿万财哈利谀特产的故事犹如现代版的灰姑娘在世界各地流传着。
火车站灵感
JK.罗琳,年生于英国的格温特郡。地的父亲是飞机制造厂ー名退休的管理人员,母亲是一位实验室技术人员。从小就喜欢写作的罗琳,6岁时写了一篇跟兔子有关的故事。热爱文学的地,大学主修法文,毕业后只身前往葡萄牙发展。和丈夫离婚后,地便带着3个月大的女儿杰西卡回到英国,栖身于爱丁堡一间没有暖气的小公寓里。因为找不到工作,她只能靠着微薄的失业救济金养活自己和女儿。年,25岁的罗琳,从曼初斯特出发,坐火车前往伦敦。不巧火车晚点,就在这几个小时的等待中,哈利·波特闯进了她的生命。透过车窗,罗琳仿佛看见了一个黑发瘦弱、着眼镜的小巫师在对她微笑,那时她手边没有纸没有笔,便开始天马行空地想象哈利·波特的故事。
咖啡馆时光
回忆起当年的生活,罗琳有感而发:“当初总是担心,在女儿的旧鞋穿坏之
前,是否有钱帮她买一双新鞋?”为了避开又小又冷的房间,她老爱窝在附近的尼可森咖啡馆里,点上一杯饮料,然后写下哈利·波特的故事。刚开始时,咖啡馆的人用很奇怪的眼神看着她,渐渐地人们习惯了,有时还会同情她,请地喝杯咖啡。不过那里的人们一直都认为她是一个喜欢在纸上乱写东西的怪人。
贵人相助
每每提及刚写完《哈利·波特》第一集时的窘境,罗琳还是会习惯性地看着自己的手指。那时因为没有钱去影印稿子,地只好自己用打字机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打成厚厚的两大本书稿,而且要将书稿奇给谁呢?没出过书的罗琳,千脆跑到图书馆翻阅《作家和艺术家年鉴),在众多的名家中,她选择了克里斯多夫,里特,并将一部分稿件寄给他。依赖想象力和灵感过日子的罗琳,戏剧化地挑选了和未来的命运息息相关的经纪人。她说,在这一辈子收到的信中,最棒的便是里特先生回复的那封信。信上写着:“你是为自己创作欲望而创作,而不是为了别人”这封信她看了足足有八遍以上。
结果,《哈利·波特》刚出版,便狂销全球,罗琳做梦都没有想到,她竟在一夕之间从贫穷的单身妈妈,跻身为国际畅销书作家。
不过罗琳说她不会为了读者或市场的要求,修改早在十年前就已架构妥当的七本哈利波特的内容。因为当初她写下哈利·波特时,纯粹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想象力而写的写这本书是她快乐的源泉,她也不会更改哈利·波特的生命历程。
第二招公式:事物+感悟(深刻你的文章)
技法指导:文章前半部分多角度、全方位把事物介绍清楚,后面由此联想开去,表达对社会、人生的启发。
1.全方位、多角度介绍事物。
2.由此事物引导到人生、社会的感悟。这样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度和厚度。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这首《龟虽寿》看似简单,实则在说明一个道理。前面说到“神龟、腾蛇”虽然长寿最终不免一死,是为后面说自己虽然年龄变大,但是还会努力奋斗作铺垫的。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这首诗前面说山的“高地远近”的特点,是为后面说理“只缘身在此山中”作铺垫的。
统编教材中《丁香结》一文则是“一事一理”的典范文章。
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人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很显然,作者在文章前面用散文的笔法写出了丁香的“颜色、气味、形状”。她让读者很清楚的理解了丁香的特点。如果文章到此停笔,那么这篇文章也就是一篇普通的介绍事物的文章而已。文章大家绝不会停笔至此,请看后面: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
看完文章后面的内容,我们才明白,原来作者目的并不是介绍一种花。作者把花作为议论、感悟的对象而已。作者最终想表达的人生感悟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招公式:关键点选材+逐层递进组材
技法指导:选择人生或社会的关节点,逐层推进,最后升华文章的主题。
1.关键点选材。
围绕一个主题,选择材料为之服务,这是写作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围绕中心可选择的材料很多,要选择那些“关键点”材料。比如,台湾作家龙应台的《目送》选择的是第一次送孩子读书;第一次送孩子去国外;第一次参加工作;第一次殡仪馆送亲人等。
2.逐层组材
再以龙应台《目送》为例。从第一次上学、留学、工作、离世等,逐层深入变成了人生的一个圆环。这是龙应台先生对人生的思考:我们不必悲伤、不必难过,那就是人生。
再看台湾作家蔡浩淇的小说《蜕变》。这篇极短小说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外祖母小时候害怕毛毛虫,有了外孙女后有点恐惧毛毛虫,最终再见毛毛虫时变得平和很多。这篇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组材上。外祖母从害怕到恐惧再到平和接纳毛毛虫,其实是一个人从排斥到接纳这个社会的过程。
逐层组材在《诗经》中表现的也很明显诸如:
采葛
先秦:佚名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这是一首表达思念的情诗。思念的时间从“三月”到“三秋”再到“三岁”。时间越来越长,表示思念的程度越来越深。
在作文时,我们不仅要学会选材,更要学会组材。把材料的价值最大化,那么你的文章水平会越来越高。
我的创作:
以“哭”为题,写一篇字的文章。
名师推荐:
1.《哈利波特》
2.《诗经》
3.《曹操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