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丁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金秋扬州蟹正肥绿杨夜话 [复制链接]

1#

朱广盛

“秋风响,菊花黄,蟹脚痒”九月圆脐十月尖。金秋时节,持蟹斗酒,赏菊吟诗还是人们一大享受。螃蟹,有河蟹、江蟹、湖蟹之分。主产于长江流域。至于螃蟹美味的排行榜,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往往是水的差异决定螃蟹口味的差异。

扬州蟹,家族旺

扬州本地的水域宽广,也是螃蟹的重要原产地。扬州不仅有品质精良的江蟹,还有肉鲜味美的湖蟹、河蟹。当然还有数量可观的塘蟹。

江蟹,是在长江育肥的中华绒螯蟹的简称。长江绒螯蟹的一生有4个成长阶段:分别是卵、大眼幼体、幼蟹、成蟹。通常一只螃蟹的寿命为1年,但也有一些个体寿命可达3-4年。长江江蟹在上游或湖泊中育肥后,金秋时节开始顺流而下。此时的江蟹已完成蜕壳,脂厚膏肥黄丰,味道鲜美。在中华绒螯蟹家族中,公蟹通常要比母蟹大,渔民通常会按照大小将它们分类,4两以上的母蟹和5两以上的公蟹为“一级蟹”;3两以上4两以下的母蟹和4两以上5两以下的公蟹为“二级蟹”。年,瓜洲一渔民于10月14日网捕了一只9两重江蟹(公蟹)。如今长江实施禁捕,江蟹也在保护之列了。

上海海洋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武教授用“七星”标准对产自扬州高邮湖、宝应湖的大蟹闸作了高度评价,冠以“肥、大、腥、鲜、绿、甜、靓”美誉。

美丽富饶的高邮湖北接淮河,南连长江,水域面积平方公里,是江苏省第三大淡水湖。高邮湖是淮水入江的主要通道,属大型过水性湖泊。高邮湖总面积约万亩,总体水质良好,水域宽阔,湖水呈黄绿色至淡黄色,达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第二类标准。

宝应湖大闸蟹产于宝应、金湖两县境内的宝应湖。宝应湖水质良好,生态优越,其中鸟类就达种之多,丹顶鹤、白天鹅等珍稀鸟类经常栖息于此。渔民们在浅水区域将湖面整齐地分成少则百亩、多则数百亩的方块,进行大闸蟹等水产品养殖。产于宝应湖的大闸蟹,已获得无公害品牌,与阳澄湖大闸蟹相媲美,已注册为国家商标。

 

扬州湖蟹有啥亮点?背青、肚亮、爪金、肉厚、膏红、味鲜、肉质饱满 。不但味奇美,而且营养丰富,是一种高蛋白的补品,对滋补身体很有益处。

江蟹与湖蟹怎么区分?先看螃蟹一侧大钳子和四个爪子。湖蟹的第一个爪子通常比第二个爪子短,且不会长于大钳子。江蟹则是第一个爪子的长度一直伸到大钳子上。再看螃蟹的“脸”上4个刺。湖蟹是平的不会超过眼睛,江蟹的刺是伸出去的,长于螃蟹的眼睛。江蟹要比湖蟹威武得多,真正野生的江蟹通常个大,因常在水流中扑腾,肉未必饱满。

扬州蟹,文人爱

吃螃蟹就是享受蟹文化,文人自然离不开赋诗、饮酒、赏菊等等风流雅事。最早魏晋毕卓嗜酒,“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

唐代吃蟹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诗仙李白就是螃蟹的头号粉丝。李白曾经五次游扬州,他留下来直接写美食的诗是《送当涂赵少府赴长芦》:“

维舟至长芦,

目送烟云高,

摇扇对酒楼,

持袂把蟹螯。”

面对美味江蟹,大诗人也顾不上什么形象不形象了,一边手把蒲扇,一边卷起袖子拿着螃蟹的大鳌放开吃。

宋代苏轼在《丁公默送螃蟹诗》里自称是吴中馋太守:“堪笑吴中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一代文豪,不屑于千金,却为一公一母两只螃蟹挥文泼墨,而且自鸣得意,可见美味的魅力。“不到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苏轼还十分推崇扬州醉蟹。他赋《扬州以土物寄少游》:“鲜鲫经年秘醽醁,团脐紫蟹脂填腹”。

(宋佚名荷蟹图)

苏轼的弟子黄庭坚,则赋诗对扬州贡品蟹赞叹不已。称扬州贡蟹物美绝伦,绝非夸饰之词。他的《次韵师厚食蟹》曰:“海馔糖蟹肥,江醪白蚁醇。每恨腹未厌,夸说齿生津。三岁在河外,霜脐常食新。潮泥看郭索,暮鼎调酸辛。趋跄虽入笑,风味极可人。忆观淮南夜,火攻不及晨。横行葭苇中,不自贵其身。谁怜一网尽,大去河伯民。鼎司费万钱,玉食常罗珍。吾评扬州贡,此物真绝伦”。这里,黄山谷不仅写出了扬州蟹“风味可人”,而且描绘了扬州月夜点蟹灯捕蟹进贡的场面。

宋代另一位诗文革新运动领袖梅尧臣亦写下扬州蟹的赞美诗:“前日扬州去,酒熟美蟹蜊。秋风淮阴来,沙暖拾蚌蛳。不言尔贫富,只系其鄙夷。汉重二千石,后世何忽之?”喜欢吃螃蟹的文人墨客不一而足。唐彦谦云:“无肠公子固称美,弗使当道禁横行。”陆龟蒙则有蟹志,杨万里、高似孙、郑明选等均有《蟹赋》。

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八回写贾宝玉和林黛玉在藕香榭食蟹之事。螃蟹笼蒸熟,大家自己掰着吃香甜,佐以香醋,饮以热酒。边剥边食,持螯赏桂,咏菊,人间风雅之事。林黛玉在贾宝玉持螯赏桂赋七律吟蟹后,笑道:“这样的诗,要一百首也有。”提笔一挥:“铁甲长戈死之忘,堆盘色相喜先尝。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多肉更怜卿八足,敢情谁劝我千觞,对斯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贾宝玉看了喝彩。

“佳节入重阳,持螯切嫩姜”。“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把蟹比作“八爪横行四野惊,双螯舞动威风凌,孰知腹内空无物,蘸取姜醋伴酒吟。”黄慎也曾赋诗道:“手执螺卮擘蟹黄,客中何事又重阳”。清人费执御《梦香词》云:“扬州好,秋九在江干,接得黄花高出屋,抬来紫蟹大于盘,香腻共君餐。”蟹味鲜而甘厚,蟹肉嫩而不散,吃过以后一切珍馐进口,皆觉减味,大有曾经沧海之感。如欲再进肴馔则需稍待一会,呷浓茶一口或嚼酱乳瓜少许才能杀鲜辨新味。

如今扬州蟹同样为文人推崇。冯其庸在《绿杨城郭忆扬州》中,将蟹作为秋日扬州的代表,给其太多的慰藉:“春天的花,秋天的月,还有团团的螃蟹。到了冬天,还可以看到盛开的腊梅”。“扬州,给我精神上的慰藉太多了”。

一盘蟹,顶桌菜

蟹是不变的,蟹菜却是无穷的。

螃蟹上桌百味淡。以蟹为主题的美食文化素为远近食客所津津乐道,魏晋南北朝时有一道“鹿尾蟹黄”的名菜,隋炀帝时有一道菜名为“镂金龙凤蟹”,是在糖醉蟹上面覆盖镂刻龙凤图案的工艺菜。据烹饪古籍《调鼎集》记载,从唐宋朝开始食蟹,除了蒸煮的吃法以外,蟹制品也纷繁多样。扬州著名的蟹菜有清蒸大闸蟹、醉蟹、清炖蟹粉狮子头、蟹黄汤包、蟹黄包等。家常菜里还有螃蟹面酱。

扬州人中秋宴上,一道“清蒸大闸蟹”必不可少。肥硕的蟹肉经过烹制后,鲜嫩爽口,能让你品出蟹肉的本味——鲜美。重阳前后,人们更喜欢自剥蟹。加姜葱蒸熟后,以姜米、香醋蘸食,蟹腥鲜香会降服食客每一个味蕾,让你大享朵颐之福。袁枚的《随园食单》说,“蟹宜独食,不宜搭配他物。最好以淡盐汤煮熟,自剥自食为妙。蒸者味虽全,而失之太淡。”

蟹粉狮子头是淮扬菜系里的名菜。狮子头肥嫩,蟹粉鲜香,青菜爽口,真的是让味蕾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主要原料是蟹肉和用猪肉斩成细末做成的肉丸。

扬州醉蟹起码在北宋时就闻名于世了。高邮乡贤、婉约派词宗秦观请专人将《黄楼赋》送给苏轼,同时捎赠了一份醉蟹,并赋诗一首《寄莼姜法鱼糟蟹·寄子瞻》:“团脐紫蟹脂填腹,后春莼茁事瓶罂。先社姜芽肥胜肉。”秦少游特地遴选蟹壳为紫色的雌蟹,黄多脂厚,糟醉而成,还有嫩滑的莼菜、肥胜肉的姜芽等装在瓶罂中。

蟹黄汤包,形似柿子,底若金钱,晶莹剔透,让人有赏心悦目之感。原来是用猪骨鸡汤凝成肉冻,和现拆的蟹粉按照比例调配,馅儿入皮儿后经过三十二次辗转提捏。在温度的作用下,肉冻融合蟹粉的鲜香,重新回到液体的形态。汤汁晃动而皮儿不破,提起像灯笼,放下如满菊。吃“蟹黄包”有一个口诀,叫做“慢慢提,轻轻移。先开窗,后吮汤。最后一扫光。”

关于蟹黄汤包,朱自清先生说过:“北平淮扬馆子出卖的汤包,诚哉是好,在扬州却少见;那实在是淮阴的名字,扬州不该掠美。扬州的小笼点心,肉馅儿的,蟹肉馅儿的,笋肉馅儿的且不用说,最可口的是菜包子、菜烧卖,还有干菜包子。”其实,蟹黄汤包也源于扬州。甘泉人林书门《邗江三百吟》中说:“灌汤肉包”:“春秋冬日,肉汤易凝。以凝者灌于罗磨细面之中,以为包子,蒸熟则汤融而不泄。扬州茶肆,多以此擅长。”林兰痴赋诗云:“到口难吞味易尝,团团一个最包藏。外强不必中干鄙,执热须防手探汤。”《真州竹枝词》也说汤包:“揉开粉饵注琼浆,拾向笼中子细尝;一口要须都吸尽,恐教液滴上罗裳。“更早的是李斗《扬州画舫录》记扬州茶肆,说“二梅轩以灌汤包子得名。”

蟹黄肉包与蟹粉狮子头异曲同工,面皮松软,蟹油外溢包嘴映黄,肉馅起团溶汤,比起蟹黄汤包要实惠。即陆游所谓“蟹馔牢丸美,鱼煮脍残香”中的“蟹馔牢丸”。《真州竹枝词》有形象描绘“老缺残牙奈蟹何,茶坊博士善调和;点人心不汙人手,笑比持螯适口多。”

对于蟹黄蟹粉的热爱,应该没人比得过扬州人。蟹粉豆腐、蟹粉干丝、蟹粉狮子头……扬州人把蟹粉的力量发挥到了极致。扬州人用蟹黄蟹粉所做的名菜还真不少,蟹黄扒翅、蟹黄豆腐、蟹黄白菜、黄金玉珠(鹌鹑蛋)、蟹黄干丝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