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九月份,是大闸蟹上市的季节,因为其蟹*鲜香、蟹膏软糯、味道鲜美再加上上市时间较短,一年里只有三四个月的时间可以品尝,所以每到大闸蟹上市季节,势必成为广大消费者争相追捧的一道饕餮美食,有自己家人日常食用尝个鲜的;有把其作为一种应季高档礼品进行馈赠的;三朋四友的小酌、各种聚会、婚宴贺寿升学乔迁等宴席上,大闸蟹更是一道必上的压轴菜。
比价,是消费者购买任何物品时的常规选择,‘货比三家不吃亏嘛’!但人们在比价大闸蟹时,却往往发现:同样的规格,各个商家报出来的价格却大相径庭,我们以4.0两的母蟹为例,低的有报二十几三十几一只的,高的却报到上百元一只。这是什么情况?是不是报价低的商贩良心些搞的是平价销售而报价高的就是心黑想谋求暴利?
其实不然,纵观整个大闸蟹销售市场,基本上每一个销售商的利润都是控制在一个差不多的范围内,那既然是利润都差不多,为什么同样的规格报价却出现如此大的差距?这得先从大闸蟹的价格特点说起,其实大家也都知道这一点:大闸蟹时严格按照规格定价的,相邻的两个规格,低一等规格的上限值和高一等规格的下限值其实只相差市秤1钱(5克),这几乎是完全可以忽略的一个重量,但很多商家们却用来大做文章,用各种方法把低规格的蟹的重量搞上去,不过他们卖出去的价格倒仍然是按照低规格的价格卖的,然后在行业内交流时还颇为理直气壮‘我虚报规格卖怎么了?我卖的价格仍然是按照低规格的价格卖的,赚的仍然是良心钱’!
这是在大闸蟹销售商中存在的一个极其普遍的现象,好像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也挺合理,第一,便宜的价格总是能容易吸引到消费者;第二,销售商的确是按照他出货的实际规格收的费,他只是想以一个低廉的价格能吸引到更多的消费者,这样虽然仍然涉嫌欺骗消费者,以低规格冒充高规格,然后仍然是收的低规格的钱,已经算是良心的了。
如果仅以低一个规格冒充高一个规格的货倒也能勉强说得过去,但事实上有很多商家为了能以更低的价格吸引到消费者,通常以低两个规格甚至三个规格的价格来报价,这绝不是危言耸听,笔者曾亲眼见过把2.5两的公蟹说成4.0两的卖的,也就是说两者之间相差了足足1.5两,如果消费者要求称重呢?这当然难不倒聪明的商家们,办法有的是,首先不需要做任何手脚,蟹从缸里捞出来时是有一定重量水份的,你不要看商家当着你的面用网袋装起来甩水,事实是能甩掉的那部分水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蟹壳内的腮像海绵一样地吸满了水,仅靠甩是甩不掉的,这水差不多能给蟹增加10克的重量(大蟹还不止),然后再用绳子捆上——为什么很多消费者都认为蟹的称重是连绳子一起称计重的呢?这就是商家们堂而皇之告诉消费者的,好了,只要你认同了连绳子称这个说法就好办多了,绳子我用粗一点,再事先将绳子用盐水泡一下(这样绳子会更重一些),现在不是有很多人讲究环保,要用香草捆扎吗?香草的重量自然比绳子要轻,但也有办法,我把草编成草绳,围着蟹的周围绕一圈扎,这样既增加了重量,视觉上看上去整只蟹又大了一圈,又好看又增重,不亦乐乎?
这样扎好看,但算钱了吗?
可是刚才说2.5两的蟹敢说成4.0两,似乎蟹自带的水分加上捆扎的绳子还不够啊,没关系,此时商家最重要的法宝还未亮相,不是要称吗?还没提到秤哩!电子秤想怎么调就怎么调,不怕称出来达不到你所想看到的克重。
这样一说,这篇文章不知道要得罪多少卖大闸蟹的,在此在说声抱歉的同时还是要为这些商家说一句话:他们尽管在蟹的规格上存在欺骗行为,但卖出的价格却是事实规格的价格,便宜嘛,这也是作为消费者您最喜欢的,属于是投其所好吧!至于还有一种商家,规格上弄虚作假,价格也是按照作假后的规格卖的,在这里不予置评,虽然是人,但后面要加一个字,‘人渣’!
所以,作为消费者,如果您就是喜欢听到便宜的价格,如果您不在乎蟹规格的大小,所谓规格您就是当作是一种符号听听而已,那上面的这段话对您来说其实没有任何意义,如果您不想被欺骗,那请记住:您把买到手的蟹解掉绳子(规范的大闸蟹销售从没有带绳子计重的说法)用您自己家的秤复一下(蟹到您家后,水也脱得差不多了),看看究竟能称出多少重量来?
以上说的是人为营销手段造成的貌似价格差,只有把这个因素解释清楚并剔除后,才能进一步探讨除了虚假营销之外,同样规格的大闸蟹是否还存在着价格差?答案是肯定的,那是哪些因素造成了同规格大闸蟹的价格差呢?
一、大环境因素(整体行情)
商品蟹都是养殖的,既然是养殖,那就和农民种庄稼一样有丰产之年也有减产之年,最近的年和年,对于大闸蟹来说,是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年份,年,大闸蟹不仅产量丰产,个头大质量好,所以整体价格相对要便宜一些;年,因为持续高温的影响,大闸蟹在养殖过程中有一定的损耗,成品蟹的个头也偏小,蟹质量也不及往年,所以价格,特别是大蟹价格要相对要高一些,产量决定价格,这是整体行情因素。
二、规格因素
这里所说的规格因素并不是指前面提到的商家销售环节中的虚报规格的行为,说起来这也是一种人为因素,同样也是笔者作为行业内的人所一直想不通的一种因素:批发商在收购蟹农的蟹时,名字上说出来的都是同一种规格在实际单蟹称重时竟然有多种计重标准(常用的有8种,我们在后面会专门发一篇这种源头的不同计重方式的文章),以3.5两的蟹为例,最高标准的规格范围是3.5两起,即每一只蟹都大于等于3.5两;最低标准的规格范围是2.8至3.3两,即按照这种方法区分规格的话,所谓3.5两的蟹最重的与3.5两都相差市秤2钱!
难怪终端销售商‘毛’,其实是从源头上就开始毛!不过说起来又似乎不毛,8种计重标准带来的是8种不同的价格,即便终端销售商不做任何手脚,那说起来完全是一样的规格呈现给消费者的,至少也是8种不同的价格,水涨船高,什么货什么价,这一点倒是怪不了终端销售商,笔者始终搞不明白:为什么源头上收购时不能使用一个统一标准?
三、品控因素
在笔者没有从事这个行业之前,和众多消费者一样,以为大闸蟹只有两种,一种是蟹螯和爪子都齐全的健康蟹,一种是缺胳膊少腿的‘残蟹’,进入这个行业后才知道所谓健康的蟹有普货、普挑、精挑和极品蟹之说。
普货:蟹塘起上来的蟹只作刚才提到的同种规格8种打法之分的其中一种区分规格,在品质上不作任何控制。
普挑:首先在规格上严格执行一种叫作‘38’规格的计重法,按照这种方法计重,3.5两的蟹的计重范围是(3.3至3.7两),平均3.5两,然后剔除软壳蟹、水鳖子之类地质量极差的蟹。
精挑:在普挑基础上,进一步剔除掉一些有肉有*但却不饱满肥美的蟹,保证每一只蟹都*满肉丰。
极品:极品蟹执行的是最高的规格计重法,即刚才提到的3.5两的蟹每一只都大于等于3.5两,平均3.7两,品质控制上也是执行的最严格的挑蟹标准,保证每一只蟹的膏厚肉腴。
总之,挑与不挑的蟹价肯定不一样,越严格的标准、越高的淘汰率,其价格肯定也越高。同时又带了一个新的问题:以前市场精品蟹挑拣的需求少,很多蟹都只是从蟹塘起上来后分完规格就上市了,普货的品质整体还不错;现在随着精品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各种挑拣淘汰下来的蟹基本上都流进了普货里,导致普货的质量严重下滑,这就是每一年都有那么多消费者埋怨‘螃蟹品质不行’的根本原因,不是螃蟹的品质不行,是您买的蟹都是挑完淘汰下来的,当然,价格自然也便宜。
所以最后给到各位的建议是:如果您仅是自己吃着玩,又只是把商家报给你的规格当作一种符号随便听听,亦或是发朋友圈能‘心安理得’地炫耀一下‘我今天买的是多大多大的蟹’(您自己都不在乎是不是这么大,看客们更不会帮你分析了),那当然是打听哪家便宜到哪家买。但如果您购蟹是当作礼物送人或招待贵宾或宴请需要大批量用蟹,想要规格正一些、品质有保证的,那就需要擦亮眼睛查点清楚了,其实也不难,您找商家询价时只要问两个问题他基本上就会把你当作内行不敢糊弄你了:一是你这是什么货?普货、普挑还是精挑?二是你问他的蟹执行的是什么规格?16、27、38、49、50?
这窜数字看不懂?我们会在文章中予以详解,欢迎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