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丁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实用临床常用中药细辛 [复制链接]

1#
小孩得白癜风能治愈么 http://m.39.net/pf/a_7701948.html

细辛Xìxīn

小辛,万病草,细草,少辛,独叶草,金盆草,山人参,北细辛。

辛,温。归心、肺、肾经。升。有小*。

祛风散寒,宣肺化痰,祛风止痛。

本品性温香窜,通窍散寒,善于散少阴经寒邪,既能解表,又能温里,对寒性或寒湿头痛、关节痛有特效。

1.风寒感冒:本品辛温发散,芳香透达,入肺经长于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宜于外感风寒,头身疼痛较甚者,常与羌活、防风、白芷等祛风止痛药同用,如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因其既能散风寒,又能通鼻窍,并宜于风寒感冒而见鼻塞流涕者,常配伍白芷、苍耳子等药。且细辛既入肺经散在表之风寒,又入肾经而除在里之寒邪,配麻*、附子,可治阳虚外感,恶寒发热、无汗、脉反沉者,如麻*附子细辛汤(《伤寒论》)。

2.头痛,牙痛,风湿痹痛:本品辛香走窜,宣泄郁滞,上达巅顶,通利九窍,善于祛风散寒,且止痛之力颇强,尤宜于风寒头痛、牙痛、痹痛等多种寒痛证。治疗少阴头痛,足寒气逆,脉象沉细者,常配伍独活、川芎等药,如独活细辛汤(《证因脉治》);用治外感风邪,偏正头痛,常与川芎、白芷、羌活同用,如川芎茶调散(《和剂局方》);若治痛则如破,脉微弦而紧的风冷头痛,可配伍川芎、麻*、附子等药。治疗风冷牙痛,可单用细辛或与白芷、荜茇煎汤含漱;若胃火牙痛者,又当配伍生石膏、*连、升麻等清胃泻火药;若龋齿牙痛者,可配杀虫止痛之蜂房煎汤含漱;细辛既散少阴肾经在里之寒邪以通阳散结,又搜筋骨间的风湿而蠲痹止痛,故常配伍独活、桑寄生、防风等以治风寒湿痹,腰膝冷痛,如独活寄生汤(《千金要方》)。

3.鼻鼽,鼻渊,鼻塞流涕:本品辛散温通,芳香透达,散风邪,化湿浊,通鼻窍,常用治鼻鼽鼻渊等鼻科疾病之鼻塞、流涕、头痛者,为治鼻鼽鼻渊之良药,宜与白芷、苍耳子、辛夷等散风寒、通鼻窍药配伍。

4.寒痰停饮,气逆咳喘:本品辛散温通,外能发散风寒,内能温肺化饮,常与散寒宣肺、温化痰饮药同用,以主治风寒咳喘证,或寒饮咳喘证。治疗外感风寒,水饮内停之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清稀者,常与麻*、桂枝、干姜等同用,如小青龙汤(《伤寒论》);若纯系寒痰停饮射肺,咳嗽胸满,气逆喘急者,可配伍茯苓、干姜、五味子等药,如苓甘五味姜辛汤(《金匮要略》)。

此外,本品辛温行散,芳香透达,研末吹鼻取嚏,有通关开窍醒神之功,故可用治中恶或痰厥所致卒然口噤气塞、昏不知人、面色苍白、牙关紧闭之神昏窍闭证,常与皂荚共研末为散,如通关散(《丹溪心法附余》)。

1.生用温散力强,发表散寒,蜜炙温散力弱,润肺止咳。

2.细辛与白芷,皆芳香辛温,用于外感风寒,头痛齿痛,风湿痹痛,鼻渊鼻塞等症。然细辛为少阴经引经药,又有温通经脉、温肺化饮之效,善治咳喘;白芷为阳明经引经药,且具消肿排脓之功,善治痈疽。

1.配防风:防风甘辛性温,辛温散风,甘缓不峻,为祛风胜湿通用之品。二药相合发散力胜,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及风寒湿痹、关节酸痛。

2.配麻*:麻*辛苦性温,辛散苦降温通,善能开宣肺气。肺合皮毛,主一身之气,又能通调水道,故有发汗、平喘、利尿之功,为肺经专药。二药合用,细辛助麻*发散太阳在表之寒,舳肺平喘,宣肺利水。

3.配白芷:白芷辛可散风,温燥除湿,芳香上达,有通窍、除风、散寒、止痛之效,更兼活血通经,消肿排脓之功,二药配伍,用于外感风寒、头痛、齿痛、风湿痹痛及鼻渊等。

4.配附子:附子大辛大热,通行十二经,为纯阳燥烈之品,其性走而不守,峻补下焦之元阳,攻逐在里之寒湿,外达皮毛,内温脏腑,回阳复脉,补肾壮阳,散寒止疼,功效卓著。二者配伍,细辛助附子温在里之寒,驱邪外达,治疗阳虚感寒及风湿痹痛效尤佳。又细辛宣肺,附子温肾,肺气宣则肾气降,肾得温则水气行,故为治阳虚水肿之佳对。

5.配羌活:羌活辛苦性温,辛能上升发散,苦能降泄燥湿,温能散寒通利,有”气雄而散”之说,二药合用,发散力强,治疗外感风寒头痛、脊强、一身尽痛及风湿痹痛,上半部及头面风寒湿邪尤宜。

6.配五味子:五味子酸温,五味俱备,唯酸独胜,虽日性温,然温而能润,上Z能收敛肺气而止咳喘,下能滋肾水而固涩下焦,内能益气生津,宁心止烦,外能收敛止汗。二药合用,一酸一辛,一开一合,一升一降,调节肺气升降开合,且均具温肺散寒之用,故用于外寒内饮,寒痰咳喘。

7.配石膏:生石膏辛甘大寒,清热泻火,止渴除烦,内清肺胃之火,外解肌表之热,为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要药。二药合用,一寒一热,生石膏大清胃火,细辛散寒止痛,用于胃火牙痛,相得益彰。

8.配当归:当归甘辛温,补血活血,行气止痛;细辛辛温,舣寒通阳。二药相合,一补血,一散寒,用于血虚感寒,手足厥冷,脉细欲绝。

9.配丁香:丁香辛温纯阳,能温暖脾胃,壮阳泻肺,除上逆之气,为治呃逆要药。二药合用,用于虚寒呕恶,饮食不下。

10.配川芎:川芎辛温,辛散温通,为血中之气药,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二药相伍,辛温升散一七行头目,外达皮肤,用于内寒头痛、风寒痹痛。

内服:3~6克,入煎剂,或入丸散。外用:适量,外敷,研细吹鼻,或煎水含漱。

1.凡病内热及火性炎上、上盛下虚、气虚有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者忌用。

2.味厚性烈,有小*,老年体弱者慎用。

本品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干燥根和根茎。前两种习称“辽细辛”,主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后一种习称华细辛,主产于陕西。夏季果熟期或初秋采挖,除净地上部分和泥沙,阴干。切段。本品气辛香,味辛辣、麻舌。均以根灰*,干燥,味辛辣而麻舌者为佳。生用。

《神农本草经》:“细辛,味辛温。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一名小辛。生山谷。”

《别录》:“下气,破痰,……齆鼻不闻香臭,汗不出。”

《药性本草》:“风眼泪下,除齿痛。”

《本草衍义》:“治头面风痛,不可缺此。”

《本草汇言》:“细辛,佐姜、桂能驱脏腑之寒,佐附子能散诸疾之冷,佐独活能除少阴头痛,佐荆、防能散诸经之风,佐芩、连、菊、薄,又能治风火齿痛而散解诸郁热最验也。”

关于细辛用量历来就有争议。古有“用不过钱”之说,临床多不敢过用其所长。其实细辛的用量与剂型关系极大。《本草纲目》引《本草别说》“若单用药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的记载,特别指出所谓“不过钱”是指单味生品而言。而细辛入煎剂并不拘于此说。临床上虽用至10g入煎,未发现不良反应。

《实用临床常用中药》内部教材,在继承其它经典教材、著作的基础上,从理论框架、概念范畴、编写体例、内容筛选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完善和改进,力争体现编写特色。《实用临床常用中药》分总论、各论和附录三部分。总论部分包括临床中药学概述、中药药性理论、中药用药方法和中药合理应用四章,基本上明确和涵盖了临床中药学的内涵和外延。书中对中药及其相关概念给予了新的定义;增补了中药的“功能药性”,发展和完善了中药药性理论;系统阐述了中药的用药方法及中药合理用药,形成了一套新的中药应用理论体系;构建了新的临床中药学理论体系和框架。各论从现行统编教材、及各类药学文献,选择收录多种常用中药。按主要功效分为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驱虫药、消食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开窍药、补虚药、收涩药、涌吐药、攻*杀虫止痒药、拔*化腐生肌药二十一章系统介绍。每章先列概说,介绍该章药物的概念、功效主治、用药要点,其中用药要点包括对证、配伍、注意事项等内容。每味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年版及有关各省现行《中药材标准》的名称及有关文献为正名、别名,并注明出处;药物来源部分介绍原植物的中文名、药用部位及主要产地、采集和炮制方法;并以、临床用药实际为准,规范药物的别名,并逐项介绍药性、功效、功效特点,功能主治,在运用中医药基本理论概括出功效、主治病证的同时,着重说明辨证用药的理法特色,以及与相似药物的鉴别应用;并有选择地介绍了药物相关功效的配伍应用;用法用量介绍成人一日内服剂量及方法,对炮制后功效有变化者说明区别用法,对有*药物剂量的标定严格执行法定标准,注意安全有效;本书将药物的炮制品单独分列一条,详细介绍不同炮制品的功效、主治病证,并介绍了各炮制品的简要炮制方法,以利于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不同炮制品的区别与联系;从证候、配伍、妊娠、饮食禁忌等方面介绍使用注意;从药物基原、炮制不同、功效相近、名称相似等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比较,介绍鉴别用药;参考资料引用了古籍摘要,摘录有关本草文献,或印证功效主治,或阐明药性精髓,或介绍用药心得,以继承传统经验,以展示中药现代应用进展,反映当代用药水平,突出了临床实用性。附录部分有:药名拼音索引,以方便读者查找。

购买书籍,请联系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网络。我们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点击「赞」+「在看」

让更多人看到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