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丁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亲情散文胡诚母亲 [复制链接]

1#

母亲

胡诚

十三四岁时母亲有幸进入了新四*在革命老区举办的识字班和读书班。由于刻苦好学,母亲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知识。这对她后来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

母亲是北方人,南方水稻田的农活干不了。单靠父亲的抚恤金养活一大家人是不可能的。所以从我记事起母亲就一直留在家里干活,而且是没日没夜的。加工渔网是一项主要经济来源。母亲织的渔网方圆百里都有名,上下连环扣,一次成结。迄今为止,我没有看到第二个人使用这种织法,既快又紧。最快时两天能做一条月亮网。我们放学回家经常做的事是上梭子、刻梭子,天热时帮妈妈搧扇子。

无论冬夏,母亲中午和上半夜从不睡觉,只是一股劲地往前赶活。有时打瞌睡还保持做网的姿势,我们劝她休息一会,她从来不听,只是说瞌一会就好了。母亲做的旋网是长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等深水域渔民最喜欢使用的。为贴补家用,家里养老母猪下崽很多年。我们兄弟姊妹负责打猪草,母亲负责料理。下崽接生,治病防疫,接种买卖等都由母亲一手操办。也曾养过成群的鸡鹅鸭等家禽。久而久之,母亲成了半个兽医,邻居哪家畜禽有毛病都来找母亲去处理。

缝纫、刺绣和手工制作都是母亲的绝活。母亲一向节衣缩食,但为了给一大家人做衣服以及缝补,托关系于一九七七年底买了一台“上海牌”缝纫机。这是她一生的最爱。母亲擅长做传统服装,尤其是做老年人和婴幼儿的服装更是得心应手。光是蝴蝶扣、蜻蜓扣、金鱼扣、琵琶扣等就有上百种。可以说每件都是继承传统的,每件都是渗透母亲思想的。为了学会做西装,在她五十一岁那年硬是去离家八九里远的苏塘乡参加为期六个月的缝纫培训班。和十七八岁小姑娘们同吃同住,风雨无阻,从不落一课,并带回了一大包课堂笔记以及衣服图样纸样。尽管她学会后也没做过一套西装,但她的内心是喜悦的、踏实的、自信的。

母亲除了做新衣服外,改装和缝补也是多上加多。大改小长改短,男改女老改少,只怕你想不出来的,没有我母亲改不出来的。全村妇女都把这类东西往我家里送,母亲都是免费加工,而且贴针贴线贴时间。母亲整天忙得不亦乐乎,偶尔也有送一些鸡蛋表示感谢的。

母亲发明的“百衲被”令人叹为观止。把碎布按不同的材质、颜色以及新旧程度分开,然后制成三角形,再由四个三角形组成正方形或长方形,再由这些方形的布块按规则连成片,逐渐连片放大,最后加边制成被褥。一床被子下来,碎布块肯定是要以千计数的,针脚是要以亿计算的。母亲一生做过这样的被子不知有多少床,有的家用有的送给了亲朋好友。前不久,我去北京拜访全国著名书法家吴广水先生。先生笑着对我说:记得你母亲做的那被子真好,从被子上看到了耐心,看到了爱心,看到了艺术,我至今收藏着。

小小绣针在母亲手里能飞舞,丝丝彩线在母亲胸前任意飘动。祥云萦绕、青山翠竹、艳阳高照、轻风拂柳;鸳鸯戏水、燕子衔泥、猴子捞月、百鸟朝凤,无奇不有,活灵活现。每绣一件,母亲都要事先精心设计。有老样的取出老样,没有老样的要自己画图自己剪裁自制新样。其实我在电视上看到的剪纸还远没有我母亲剪的丰富剪的逼真。

母亲还会做柳编,扎纸,面人等等等等。母亲不懂中医,但有几个偏方很实用。对治疗偏头疼、腮腺炎、上火牙疼、蛇头疮等有特殊疗效。在我记忆中,就没有母亲不会的东西。

母亲喜欢京剧和地方庐剧。《穆桂英挂帅》《赵氏孤儿》《四郎探母》《武家坡》等都是她喜爱的京剧曲目;庐剧有《秦香莲》《休丁香》等等。我有几次陪母亲看戏的经历,都是露天,一站两三个小时,人山人海,拥挤不堪。我是一点听不懂,只是一会看看台上,一会看看周围的听众,一会注意母亲。我经常看到母亲进入剧情的时候涕泪横流。那时我小不懂,会偶尔用手碰碰母亲,提醒她注意点,怕别人看到了笑话母亲。母亲懂我的意思,只是说没事,但从未收敛她那善良的眼泪。

母亲在对子女的教育上是劳苦功高。母亲总共生了八个孩子,五男三女,一样的对待一样的上学。每个人至少是初中文化,有高中有大学。时间跨度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间很多困难日子甚至温饱都不周全,再加上全社会重男轻女的思想,个个书都能坚持读下来,母亲真是太不容易了。没有对知识的尊重,没有对未来的远见,没有对克服困难的坚持,一个普通家庭妇女在那个年代是很难做到的。

母亲平时信佛,为了却她最后的佛愿,我和妻子陪她上西九华寺焚香求佛。全程四百九十九级台阶,上下都是儿媳维秀一人背行的。那次母亲非常高兴,回来精神也好多了。大多数日子苟延残喘,孤寂了此余生。母亲手腕上的不明乌紫血点是我一生的痛,深深埋藏心底,羞得与世人诉说。

母亲临终前瞳孔放大,她用尽全身的力气把余光扫向我并挤出半滴眼泪瘫在眼角。我拥抱着母亲,我想揺醒母亲,我呼唤着叫喊着,我想问个明白。熟睡的母亲不再醒来了,不愿搭理我了,也绝不会开口说什么了。我似乎能读懂一些东西,我也能感受到感觉到欠了好多东西,但愿母亲没有责怪,没有怨恨,没有遗憾,但愿母亲的神灵如往常一样保佑我们!

胡诚:网名只争朝夕,安徽芜湖市人,年10月生,机关公务员。毕业于师范院校,喜欢诗词。已有作品近百首,部分散见报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