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丁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凉山宝藏19丨红军借屋凭据有一种感动 [复制链接]

1#

文/王青山图/凉山州博物馆提供

凉山州博物馆珍藏着近50件红色文物,绝大部分是年红军长征过凉山留下的。其中的一张借据尤其珍贵。借据内容用毛笔写在一张长20.5厘米,宽15.4厘米的残缺白纸上,正面内容是:

“我军因借张海峰大叔房屋两间驻扎,损坏之处等革命胜利后回来培修好。中国工农红军某部六连长张大成中华民国二十四年”

年红军借屋凭据

借据的另一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随着岁月流逝、纸张的氧化,疑似红色的字迹已经很淡了,且纸张残缺,又因为什么液体浸湿过,字迹愈发模糊难辨,隐约认得这些:

“我们是毛主席领导的军队。……大叔,我姓张叫张大成,福建人,家里也种田,父母被国民党打死了,才参加毛主席的红军,红军是保护老百姓的人民的军队,你不要怕……”

从内容上看,这应该是一张借房子的凭据。红军留下的借条保存下来的有不少,比如湖北孝昌县金盆村贺家畈村民杨明荣家珍藏的85年前红军出具的借条;四川省松潘县毛尔盖上八寨乡克藏村仁青卓玛家保存的一张写在木板上的红军借条,记载了81年前红军与当地藏族同胞的一段故事等等,但这些红军借据都是借粮食物资什么的,像凉山州博物馆珍藏的这张借房子的凭据还没有出现过,所以愈发显得珍贵。

与其他保存下来的红军借据不同,这张借房凭据背面也写满了字,字字真情,句句肺腑,一片赤诚,无比温暖。这正是这张凭据无比珍贵的根本所在。

年红军长征过会理领导群众打土豪时分配的长颈瓷花瓶

红军北上过西昌

年5月中旬,红军第一方面军一、三、五、九军团和中央纵队巧渡金沙江后,继续挥师北上途径西昌。

5月18日,红军从德昌出发,分兵两路沿安宁河东西两岸向西昌挺进。

东路,由德昌麻粟寨进入西昌,经黄水、黄联关、经久、马道、小庙、西郊、锅盖梁至礼州。

西路,由德昌阿月入境,经阿七、中坝、河西、高草、裕隆、九龙、太和、樟木箐、锅盖梁至礼州。

自中央红军围攻会理后,即确定了一条方针:在我军前进路上的西昌、冕宁、越西等地,如有敌人重兵防守,我军用不着进攻,不一定占领,主要是争取先机渡过大渡河。因此,当红一、五军团向西昌前进时,经侦察获悉西昌城高三丈,且很坚固,城内有刘元璋部守敌四个团和一部分彝兵。聂荣臻等向军委建议不攻西昌城。军委接受了这一建议,决定派少量部队占领西昌城南瑶山及以西的附城、小庙一线监视西昌城内守敌外,其余部队绕过西昌城垣,为抢渡大渡河争取时间。

此外,红军九军团按朱德总司令的电令,由普格出发,经一天一夜的急行军,翻大箐梁子,经大石板沿邛海小路到沙坝口,再分兵两路:一路过海门桥,经尤家屯、下鱼市街,过南门河,从西街背面过宁远桥到小庙;另一路沿瑶山由丁家坝过海河,经石堡子到小庙与三军团会合,接替三军团防务。

“烧开水给红军喝,红军一定要把钱给了才喝。”当中央红军陆续经过西昌时,所到之处,纪律严明,打富济贫,开仓放粮,分发浮财,不拉夫、不忧民,买卖公平,借用东西先征得主人的同意,处处保护群众利益,尊重少数民族和当地群众的风俗习惯,深深地感动了当地群众。人民群众由惧怕红军变为亲近红军,主动帮助红军或为红军提供方便。遇国民党飞机轰炸时,沿途群众都让红军进屋躲飞机或休息、做饭,还给红军挑水、送菜,在河西有20多名群众自发地到路口欢迎红军后续部队。

红军来到西昌城郊谷家屯时,正遇几个国民党兵在农民张海丰家抢米、捉鸡,翻箱倒柜,张海丰忍无可忍,顺手抄起一根木棍与匪兵搏斗,被匪兵用刺刀杀伤昏倒在地。几个匪兵看见红军赶到,匆忙逃去。

一位红军上前扶起张海丰,拿出止血药给他敷上。当晚,十多个红军住在他家。第二天,红军战士把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水缸挑满了水,才离开张家。临走前,红军连长张大成对张海丰说:“大叔,对不起,我们借用你房子因为拴马有些损坏,请把这张条子收下。”

这张条子正是凉山州博物馆珍藏的红军借屋凭据。在交谈时,红军连长张大成看张海丰听不懂他的口音,就用笔在凭据背面写下那一段话。

经认真查找和反复对比,谷家屯就是现在的西昌市三岔口南路州农行对面那一带。所以,留下凭据的红军连长张大成应该属于从普格过来的红军九军团。

红军沿途打富济贫,在河西、礼州等地,打开官府粮仓,把粮食分给穷人,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

当年红军长征时曾帮助过红军或受到红军接济的老人,一生都在传颂红军的故事、铭记红军的功德。

阿七乡螃蟹村的徐华美(当年14岁)曾说:“红军来之前,国民党的人说红军来了杀人放火,我们很害怕。红军来后既不打人,又不骂人,看到我家煮稀菜汤吃,就把他们带的米倒给我们。”

阿七乡的汤正清(当年20岁)老人也说过:“红军来时,就找我们穷人问长问短,看我没衣服穿,就送衣服给我。”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情谊深,红军精神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年红军长征过会理留下的标语

红军长征中的衣食住行

了解红军长征中的衣食住行,就不难理解凉山州博物馆珍藏的这张红军借屋凭据的珍贵性了。

红军长征时脱离了原有根据地,转战在敌占区、少数民族区域或无人区,衣、食、住、行都遇到常人无法想象的难题。

衣:历尽风雨尽褴褛

中央红军从苏区突围前,每人发放了一套新军装,经过近三个月转战多已磨损。占领遵义后,中央红军休整近半月,被服厂日夜开工,为每人补充了一两套新军衣。此后部队持续行军九个月,无法统一补充服装,到达陕北时多数已衣衫褴褛。

年6月中央红军过雪山前,在荒凉的地区根本找不到多少能够御寒的棉衣,只好找来少量白酒和大量辣椒让指战员取暖。当时部队还穿着单衣,只好把背包中的被子打开披在身上,嚼着辣椒,在高昂的口号声中开始爬山。爬雪山时,毛泽东没有棉袄,翻过山后尽管浑身湿漉漉,仍显得兴致勃勃。周恩来却在途中患了感冒,下山后不停咳嗽,这是随后出现险些夺取他生命的病症的第一个症状。健壮的朱德也得了支气管炎,留下的后遗症终生没有治愈。

红二、六军团过雪山时也是夏天,指战员们也都身着单衣,同样也靠身披被子毯子和不断运动取暖,在山上停顿就有严重危险。据六军团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写的总结:“有的在雪山上停止、休息和吃雪水的致死亡近百。”

红军过草地时,衣物缺乏也是造成大量减员的重要原因。当地中午温度可达40度,却经常会突然雷电交加,夜晚气温又降至零度左右,有一条破烂不堪的毯子或油布都是极为奢侈的物品,往往只能供伤员或体弱者使用。

食:沿途征集常断粮

长征途中的粮食供应,主要靠打土豪,少数通过捐助、欠借方式解决,筹粮筹款成为各部队一大重要任务。

中央红军西征出发正值秋收后,地主大都谷物满仓,便于没收征发。对贫苦农民,红军花钱买粮,不许无偿索取。群众逃跑不在家时,买其粮食就要找邻近群众留信给逃跑群众,并将钱付给邻近群众代转。

红军三大主力在长征中粮食供应最为艰难的日子,都是进入川康少数民族区域之后。进入雪山草地附近地区后,因人烟稀少且百姓多已逃避,部队为生存只好收割藏民接近成熟的青稞,从而产生了非常时期的特殊征粮方式──“留条(牌)筹粮”。收割完后,指战员们都将所收数量和原因用墨笔写在木牌上,插在田中,藏民回来后可拿这木牌向红军部队领回价钱。由于许多群众躲避未回,红军起初还留下部分银元,后因钱物不足而改留欠条。毛泽东到达陕北后接受斯诺采访,曾说过这是红军唯一的外债,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还指示川西和西康地区的领导应向藏民作补偿。第一次过草地时行军七天,指战员们体力消耗大,多数人走了一半路程便将炒面吃光,断粮时只好长足发展所有能充饥之物——皮包革履、死牛烂马、树皮草根、“神仙土”、粪便中残留的粮粒等,甚至一根牛皮带分几次熬汤供数人喝。

年四五月间,红军准备三过草地。朱德请来当地的老百姓,询问这一带有哪些可吃的野菜,获知了许多野菜的形状和名称。朱德甚至借来铲刀、提篓和口袋,亲自率领一个由炊事员、警卫员共10余人组成的小组去采野菜。

红军内部的官兵一致,是艰难长征中战胜缺粮的首要保证。多数指战员宁愿自己吃野菜、草根和树皮,也要把仅有的一点干粮让给伤员和体弱者。靠着团结协助的精神,红军各主力部队终于战胜了饥饿通过西部缺粮区,到达了筹粮相对容易的人口稠密区。

年红军长征过会理时使用过的木升

住:民宅荒野皆宿营

红军长征万里,沿途宿营方式只能因地制宜。

进入有村落的地区,部队通常分住民房,不论如何疲劳仍要求指战员保证缸满院扫净,多年后在各地群众中还留下一片赞誉。红军在行进中开展了评比模范的活动,例如在群众家借宿后,能否“完全做到上门板、捆禾草,把地上打扫干净;保持厕所清洁,不随便屙屎,宿营时掘厕所”成为评判标准,红军还要求战士们进出要宣传,“进入宿营地时,要向群众做宣传,出发时要向群众告别”,用许多细节去塑造文明之师的形象。

到了较大的镇子里,红军为避免扰民,便尽量找政府机构、逃亡的土豪官僚的住宅或学校、祠堂等公共场所作为宿营地。

被人们视为畏途的广西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以来遇到的第一座难行的大山,部队在仅有一人宽的崎岖小道上白天行军,晚间因走夜路危险只好就地野营,个别人在睡梦中翻身幅度过大还掉下了山崖。

红一、二、四方面军进入高原荒僻地区后,民房难寻,为执行宗教政策又不允许进寺庙,部队大都野外露营,在帐篷极少的情况下采取搭草棚、生篝火驱寒。住宿条件最困难的阶段是过草地,行进在水草交织的半沼泽地带时,一些当事者回忆感觉是“地是湿的,柴草是湿的,身上几乎没有干过”。晚间有时找不到一块干燥地面,许多人只好坐在背包上背靠背依偎着取暖。天亮时,有些战士怀抱枪支,因冻饿已长眠不醒。

年红军邮票

行:人人磨出铁脚板

长征中的红军受到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主要靠快速行军摆脱险境。经过考验的红军指战员都明白,练出一双“铁脚板”是征战的基本保证。据中央红军统计,一年长征期间平均每天行军70华里。

长征期间,不少部队为了抢时间完成重要任务,经常实行急行军或强行军。例如红一军团第四团为了在援敌到达前夺占泸定铁索桥,“要桥不要命”。红四团强行军,创造过在崎岖山路一天一夜强行军华里的纪录。其间部队没有睡觉,干粮也是边走边吃。有如此惊人的行军速度,后人称其为“飞夺泸定桥”实不为过。

在这种长途行军中,胶鞋是很难得到的宝贝,布鞋不耐磨,每个指战员身上都带两三双草鞋,一路行军一路自己打草鞋。国民党军追击红军最鲜明的标识物,便是路途边触目可见的一双双丢弃的烂草鞋。

在红军的队伍中,通常只有少数师或团以上干部才配备有马,可是在多数情况下这些指挥员用来驮伤病号或枪支,自己同战士一起步行。如当时年过半百的朱德总司令,长征途中多是徒步,把乘马用来拖拉体弱的战士,极大地激励了部队指战员。

“红军都是钢铁汉”。红军万里长征的过程,不仅是对敌人进行战斗,也是向自身的生命极限挑战。靠着钢铁般的意志和各种因陋就简的方式,克服衣食住行医方面的物质困难。中国共产党人有了一支经过艰苦卓绝的长征磨炼出的钢铁军队,这是长征最重要的胜利成果之一,同时也昭示着今后必定赢得全国的胜利。

年红军长征过会理时使用过的中华苏维埃货币

只有坚定信念才有无比诚信

“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精神一直被称为艰苦卓绝的代名词。但红军却从来都没有失去必胜的信心,没有失去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所以凭据中有“损坏之处等革命胜利后回来培修好”的郑重承诺,那么自信,那么坚定。

对于手里有枪的红军队伍来说,其实在长征中每到一个新地方,老百姓在起初是无法区分红军与国民党军队的,毕竟只要手里有枪,要得到老百姓的物资几乎是轻而易举。但是,我们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有毛泽东制定颁布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借东西要还”便是其中的要求。所以,红军在长征中每到一地,都绝不会像敌人所抹黑的那样“赤匪”,还表现出与国民党反动派、村霸土匪截然不同的纪律严明、军容整齐形象,特别是红军每借用老百姓物资后都会留下借条,承诺将来归还。包括凉山州博物馆珍藏的这张借房凭据。

这些“借据”不仅反映了红军对夺取最后胜利的信心,更是将自己的优良作风和亲民形象传播给了更多的人,让更多老百姓知道有这样一支军队,他们不仅没有欺压剥削群众,反而像邻家大哥一样亲民爱民。

根据凉山州博物馆提供信息,此借屋凭据由“西昌县川兴公社卫生院张永祥”捐赠,入藏日期为年10月5日。从年到年,张家将这张凭据保存了42年,最终捐赠给国家。

这只能说明人民群众对红军这支队伍的信赖,因为他们知道这支军队说到做到、这支军队和其他军队不一样、这支军队把老百姓当回事,他们希望这样的军队能更多地为老百姓撑腰、他们相信这样的军队能够夺取最终的胜利。

只有坚定信念才有无比诚信!试想,当年红军如果缺乏对夺取最后胜利的信心,就不可能有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没有当年百姓对红军的绝对信任,那么革命胜利必将付出更多的代价。在当下,如果没有老百姓对党的绝对信任,那么我们各项工作开展势必受到影响,所以,我们要从这张凭据上看到“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在当下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唯有心系百姓、才能赢得百姓的相信和支持。

年红军长征过西昌时赠与群众的脚码子

如今的谷家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摩肩接踵,早已不复当年景象;在短时间内查找“张海丰大叔”一家也是件不太容易的事;至于当年的红军连长张大成,也只给我们留下无尽的遐想,这,都不重要。红军借屋凭据时刻提醒我们:重要的是,坚定的革命信念是每一位共产党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品质!

(说明:本文“红军长征中的衣食住行”转载了党建网《红军长征中的衣食住行》一文部分内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