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背井离乡这个词出自马致远的《汉宫秋》,原句为“背井离乡,卧雪眠霜”,本就有被迫离开家乡的意思。
而有一些人选择背井离乡却是因为信仰,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故事主人公:安清,就是这样一个为了信仰可以舍弃权位、名利的人。
安清本是安息国(今伊朗)的太子,年幼时便以孝顺父母而出名。
他广泛涉猎于各国典籍,从天文地理到五行、医术,甚至于鸟兽的声音都很有自己的见解。
有一次,他听见一群路过的燕子鸣叫交谈,于是告诉侍从,燕子说了,等会儿一定有送食物的人来。
话音刚落不久,他的话果真应验了,很是神奇。
用现在人们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在王族提供的极其优渥的环境中长成的怪咖奇才。
在其少年时代,安息国内贵族之间斗争很尖锐,他见惯了父王为此殚精竭虑,从而产生了厌弃心理。
惹不起,躲得起。
对于繁琐复杂的*务,他表现得很不上心,对权力也毫无炙热之心。
继而,他开始蔑弃荣华富贵,服膺佛教。
这种不理*务、另有专门爱好的皇族在历史上其实并不少见,例如南唐后主李煜、木匠皇帝朱由校。
安息国百姓应该庆幸的是,这位“不务正业”的天潢贵胄没有真的继承王位。
为了学习一心向往的佛教文化以及中土的灿烂文明,他毅然放弃了继承资格,将继承权让给了他的王叔,踏上了东行的征途。
安息国王族后代皆以国名为姓氏,称安帕提亚氏。
自甘肃进入中土后,安清便在此落地生根,自此将一个全新的姓氏——“安”姓,传承了一千八百多年。
据年时统计,国内现存安姓人口余万,大多生活在我国北部地区。
如果你姓“安”,那你很可能不是华夏子孙而是来自伊朗的“安息人”后代。
那么,作为外籍人士进入中土传法的第一人,他在中土留下了哪些故事和传说?
而对于他晚年的踪迹,也有诸多传说,至今成谜。
01误入“歧途”的太子
在这个时期,交通十分不便,普通人对于周边地理的认识往往仅限于百里之内,就连安息国的王族对于东土的了解也是非常片面。
而丝绸之路的开辟打开了中国的西方大门,让西域与西亚各国民众对中华灿烂文明有了一些了解,进而产生了强烈的仰慕之心。
对于安清误入“歧途”,放弃王位执意离家出走,王宫内的所有人都非常不解。
众人于是苦口婆心相劝,长辈们甚至不惜以自身安危来劝阻安清东行。
无奈此人已经吃了秤砣铁了心要东去,听不进去任何人的劝告,带着愿意跟随他的一些官员和随从出发了。
大抵要做成一件前人未完成的大事,必须有这种一往无前的决心。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嘛。
到了甘肃以后,安清感到带着这么一大群人继续前行不是办法,于是劝说大家就此安顿下来,而他自己将前往大汉王朝的国都洛阳。
为了纪念母国、不忘根本,安清的追随者们将本来的姓氏“安帕提亚氏”简化为“安”。
从此,中国添了一个新的姓氏。
他们通过通婚的方式逐渐融入了当地社会,自甘肃地区开枝散叶,繁衍不息。
安清于东汉建和年间(年)抵达洛阳弘法,因他有王族血统,自西域来华的人们尊称其为“安侯”,他的口译作品被人们称为“安侯口解”。
在传法的初期,人们对于这个新教派的教义并不了解,大多数信徒是将其作为祭祀对象,更像是对待道教一样。
安清意识到,必须立于文字才能真正弘扬佛法,与本土的道教区分开来。
但凡古代高僧,首先必然是一位学者。
他具有颇高的语言天赋,通过不懈努力,他在短时间内学会了很多汉语。
加上他本身还熟知西域多国的语言,这为他翻译经典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东汉时期,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土不久,佛教经典的译作非常少。
他踏入中土后的20余年间,他译有经典共计35种,41卷,多为小乘经典。
作为佛经汉译的创始人,安清在这个时期能够寻到的参考资料极少,所以很多地方翻译得不是很深入,多数为直译,但这并不会影响其创始人的地位。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以外国人的身份首次进入中土传法,起到了旗帜作用,其影响非常深远。
安清对于中国书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在空闲的时候往往沉浸其中。
东汉灵帝末年,天下群雄纷争不断,而就在此时,安清的译经工作已近尾声,他于是离开洛阳避祸,顺便游历江南,在南昌、浔阳、会稽等多地留下了足迹。
十多年间,他遍览大好河山,在民间留下许多传奇故事。
02神异传说
安清为自己取字为“世高”,也许与他走遍多地传法的经历有关,民间一直有传说他具有一些惊世骇俗的神通。
这些传说往往经过后人无数次演绎,是否牵强附会,早已无法考证。
可以想见,被传说颇具神通的安大师本人是乐于见到这种情况的,这毕竟有利于弘法。
传说中其最出名的神通,就是能记起前世的情况。
据说,他曾有一位性情多怒的同门,每当行乞化缘时被拒绝,就会发脾气,迁怒于人。
某一天,他对信徒说要去一趟庐山,去那里度化一位前世的同门。
原来,这位同门因前世生性嗔怒,这一世变成了一条形体肥大相貌丑陋的大蟒,并担任宫亭湖庙神守护此地平安。
不日,安清到达宫亭湖庙,入内与庙神对话。
两人谈起往昔种种,感慨万千。
庙神对于化身成腥膻难闻的大蟒羞惭不已、度日如年,反复恳求安清帮助他脱困。
安清表示就是为此事而来,于是取走了大蟒攒下的宝物作为资金,在当地建造了东寺,此后就施法解救了这位同门,使其灵*脱离樊笼,形体归为人形。
为了不让世人见到大蟒的残骸,安清作法将其移到山西边的大沼泽中,数年后才被人们发现。
这样的民间传说其实很多,其具有劝人向善的积极意义。
所谓信则有,不信则无,对于其真实性也没有必要较真。
03“安”姓名人——安禄山
说起安姓名人,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唐朝名人——安禄山。
此人本姓康,出身于西域康国,具有突厥血统,其母改嫁给安姓人后才改姓安。
这位悍然发动“安史之乱”的*阀,虽然是历史上大大有名的叛臣贼子,但本身很有才能。
因为其不是安氏亲生,所以备受族内诸人歧视、排挤,但他忍辱负重,暗自发誓要出人头地。
他长大后,学会了六国语言,在牙行做了一个牙郎,就好像今天的中介,专门帮人讲价、交易。
不受继父重视的安禄山知道当牙郎不会有什么大出息,但迫于生计,不得不暂且为之。
30岁的时候,他投身*旅,成为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治下的一个兵丁。
但他生来不安分,喜欢小偷小摸,*钱吃酒。
有一次,他因为偷羊被抓到,被人报告给张大帅,眼看要被乱棍打死,急切间,安禄山大喊:“我有消灭两个番族之妙计!”
由此,他因祸得福,反而获得了立功表现的机会,与同乡兼战友史思明一起卖命表现,赢得了上司的欣赏。
他很会察言观色,也很有心计,知道大帅不喜他肥胖,拼命节食,常常饿得头昏眼花。
他很会与人打交道,轻易就能获取人们的好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很社会、情商很高。
38岁,他一路攀爬,当上了平卢兵马使。
有了更高的平台,他更轻松地敛财,对于往来官员大肆贿赂,博取了玄宗的好感,从此“简在帝心”。
此后不到三年,他就成为了代理御史中丞、平卢节度使,可谓火箭干部。
又过了两年,他成为范阳等多地节度使,把整个唐王朝的东北要地全部握在手里。
更让人惊叹的是,年近半百的安禄山居然拜了比他小16岁的杨贵妃为干妈,其为了权欲而不择手段的嘴脸可见一斑。
45岁之后,安禄山终于步入了大唐的权力中枢,成为与宰相李林甫地位相当的人物。
对于下属,安禄山进行无尽的欺压,而对于玄宗这样可一言定其生死的当权者奴颜婢膝。
他会在“必要”的时候,甩动自己斤的肥大身躯为陛下献上一曲胡旋舞。
不要小看这位胖子仁兄,他的动作可以快若旋风。
而私下里,他穷奢极欲,豪宅、名马、美人一概不缺,就连府内的笼子筐子筲箕都是用金银打造而成。
而在安史之乱后,他的帝王梦并没有持续多久就被自己的儿子所弑,没有落得善终。
结语
真实总是掩盖在历史的尘埃之下,今天的我们只有从故纸堆里翻找拼凑,才能窥见古人的风采。
无论是安世高,还是安禄山,都有他们的各自的精彩人生,这都取决于每个人在人生每个岔路口所作出的选择。
历史是一面镜子,在阅读史料的同时,我们不难从中获益。
参考文献
陈良安息王子安世高与高僧鸠摩罗什:丝路史话甘肃人民出版社
陶晓华,廖果佛医人物传略学苑出版社-03
刘迎胜丝路文化·草原卷浙江人民出版社
魏斌安世高的江南行迹——早期神僧事迹的叙事与传承
佛教导航网安世高大师传-8-22
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岳麓书社-4
宋祁;欧阳修新唐书·安禄山传中华书局-02-01